- 主题:我觉得zf限制鸡娃的思路是对的
问您的就是从什么时候开始培养,以及如何培养的问题啊,您这泛泛而谈的道理都懂的
举个例子吧,您觉得刚生下来的孩子吃母乳或配方乳到断奶要多长时间呢?比如说需要一年,那么是不是刚生下来就给他尝试吃点辅食甚至大人吃的包子馒头,这样来锻炼呢?还是说等先吃纯乳,过几个月再慢慢添加易消化的辅食,再过一段时间再慢慢吃点成人食品。。。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能力是需要培养和磨炼的。如果从小到大的老师都“很好”,讲解细致入微,把“窍门”总结得井井有条,对于传授知识是和应试是好的,但是对于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和自我学习意识来说,未必好。
: 问题是,天朝是需要很多大中小学知识掌握得比较扎实(假设应试教育出来的人到了大学也认真学习),但自主性和独立思考比较差的人?还是需要很多虽然知识掌握未必那么面面俱到,但比较有学习热情和独立思考意愿的人。
:
: ...................
--
FROM 114.245.222.*
现在政府的思路大概是上世纪80年代那种模式的升级版本,会把教育的责任主要放到学校,以减轻家庭的负担好多生几个孩子。
悟性高的孩子受到的是好影响还是不好的影响,很难判断。这就像以前学校提供盒饭,大家都一样,但是有条件的孩子吃不饱或吃不好的孩子可以吃零食、从家带饭、去外面吃自助餐等等,但现在只给盒饭了,其它选择不允许。
影响如何也好判断,实行几年看看顶尖高校的顶尖生源质量是否大幅下降可知一般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现在zf的思路挺好,从中小学就压缩应试教育的空间,让那些悟性高的学生不至于被衡水模式的考试机器淹没。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FROM 114.245.222.*
那我们城市里80年代的学习和农村还是不同的,感觉基本都是老师讲课然后刷题,还没现在这些五花八门的素质教育呢。中考高考都蛮正规平时期中期末考试都排名还张榜公布。唯一的区别是都是在学校系统内部应试,没什么课外班家长也很少有精力参与孩子的教育。所以我概念里这也不能称之为自然条件下筛选出有学习天赋的,其实我同学里面不少很聪明但打架斗殴被抓起来的,从此人生截然不同,也有不少憨憨笨笨不那么聪明的,靠踏实努力考了个中专乃至大学,然后过着正常普通的生活
说到高校扩招,我认为这是国家的一个大政策。一方面拉动内需保8,另一方面为互联网时代积累地基层面的人才储备
【 在 histospr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丢孩子的就听说过一次,山脚的一个大村
: 不确定是被人偷了还是自己走山上丢了。
: 80年代的职业小偷都是团伙,开车。
: ...................
--
FROM 114.245.222.*
你说的这些30年前的知识阶层就广泛讨论过吧?我认为起码在这个圈层里应该是尽人皆知的事情。
基础教育好但创新人才差,一种观点是认为中小学把孩子练坏了,导致天才被扼杀了;另一种观点是高等教育太水了,科研环境太差了,导致出不了啥创新成果;当然还有一种观点认为兼而有之。
这其实我们可以从以下观察看看,受过完整国内中小学教育的,到了国外高等教育机构以后,整体表现如何?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想过没有,为啥几乎所有天朝人都自豪地说中国的教育,特别是基础教育好,培养了大批人才。但天朝的创新能力这么差?以华为为例,在全球范围内见了多个海外研究院,高薪招揽人才。但是在国内基本上只做开发和研发,很少做研究。就算诺亚实验室这种在海外(香港)和内地都有分部的机构,重点也放在海外,甚至诺亚hk的薪资远高于诺亚深圳。
: zf可能是想明白了,指望小镇刷题家搞创新是不现实的。创新需要不是很多“基础扎实”的做题家,而是少数自我激励的人才。
: 这个话题有聊不下去的感觉。。。
: ...................
--
FROM 114.245.222.*
你这个是农耕时代或工业革命时代对创新的理解,互联网时代至少需要更广泛的理工素质。
举个例子,你搞科研,如果就是一个特别牛的人比如诺奖级人才,手底下团队成员都是普高也考不上或者说三本也考不上的人,还想着出啥成果哟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觉得创新恰恰不需要提高整体素质。
: 欧美国家确实有很多受过教育的人连简单的算术也经常出错,但是欧美教育的方差大,少数专攻数学的人,就足以支撑起欧美数学研究的地位。
:
: ...................
--
FROM 114.245.222.*
这不是打比方么,说明只有个别牛人是不行的,团队里的各级助手也要有一定门槛,高考成绩就是比较硬的门槛,这都是应试出来的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要一堆三本也考不上的人?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FROM 114.245.222.*
一口吃不成胖子,这个谁着急都没用,这东西像种树而不像盖房子,树的生长是需要时间年轮的,我们进入所谓现代意义的国家才多久?中间还经过那么多动荡。
这个讲话是啥时候的?你有空再看看他近期的讲话,对国内学生评价还可以的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钱老师你看看附图,是丘成桐一个几何学史讲座的截屏。对于数学研究者来说,有constructor和solver之分,前者提出问题、建构(理论)框架和体系,后者在别人的框架下解决问题。虽然不能说后者肯定低于前者(因为复杂数学开放问题的解决,经常也伴随新分析方法和框架的创造),但一般而言重大基础创新依赖于前者。天朝的应试教育,培养人才的天花板是好的solver。
: 不仅数学如此,其他学科也有类似问题。例如现在的人工智能热中,大量天朝学者用别人的python、tensorflow框架搭积木灌论文,但是深入思考深度学习框架的理论基础的,有几个?
: [upload=1][/upload]
: ...................
--
FROM 114.245.222.*
他讲话没看过,都是听别人提两句
美国也很重视竞赛生的,大学录取给的条件比国内的要好,知道一个孩子大概美国奥数金牌这样子,如果国内估计没那么好的待遇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印象有误把吧。讲话去年八月的。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FROM 114.245.222.*
你过虑了。他们有自招这条通道,不过这条通道渐渐被高喊素质其实刷题的给越压缩越窄,这才是应该担心的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大量应试机器会淹没真正适合科研和创新的人才。
: 受求知欲驱动的人,跟应试机器比考试,是处于劣势的。有求知欲的人不会满足于课本和大纲的范围,会有更多的课外阅读,也不情愿花大量时间刷熟练度,而是更愿意学习和思考新问题。
:
: ...................
--
FROM 114.245.222.*
不是搞数学的也听不明白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去那个链接里听听
:
: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FROM 114.245.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