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现在的环境下,高校里产生了一些专职的本子写手
羡慕不?
【 在 Bulls23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研要落地 不落地的没价值啊
发自「今日水木 on NOH-AN01」
--
FROM 223.104.41.*
还是要定义下,什么是科研。
有的工作偏向基础理论研究,本来应该是有价值的。可是目前风气不好,务虚偏多。工业部门不是傻子,领导机关也开始意识到只靠虚头巴脑的所谓研究,提升不了我们的高端制造业水平。这种研究是否有价值,很难分辨,所以有时候泥沙俱下之下确实可能有人喊冤。
有的工作,不涉及高深的理论,但是贴近当前工业部门的急需,看起来很简单,但做起来不容易。很多年前,中科院一个老教授就说,你给我解决个实际问题,比发几篇文章管用多了。这种,也许会被认为是低技术含量而瞧不起,但是恰恰是工业部门需要的。现在国家意识到我们严重缺乏高水平工程人员,所以要让很多人不上高中去上职业学校,也许有这方面引导观念的考虑吧。
现在很多课题申请,确实是走偏了路,讲究啥都要提几个新名词、讲究写本子的套路,让很多人借此发家。但这个事,难道只有高校、学术界有?其它行业也一样有吧。
至于你说的大家组团申报课题,高校的负责写本子不做科研,确实是不少,也是被逼的。
咱们国家应该认识到了这些问题,但是只靠几个决策的领导、把握发展战略的院士,还是远远不够。何况,中国几千年来养成的人情社会习惯,不是一朝一夕就能改的。但是已经在改,已经好多了吧。
咱还是要有信心有点耐心哈。
【 在 Kret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类人原先是以教学为主的,本身不怎么做科研,但因为教专业课,所以对领域有些大面上的了解。这种层次的了解,写论文不够,做真正的研究更不够,不过写本子,基本够了。特别是写政府衙门和jg背景的那些本子(不要求理论严谨新颖,只要求“管用”),可以说不仅够,而且相对于真做研究的人,可能还有优势。因为他们比较擅长用通俗的话去说事儿(或者他们对事情的理解就是科普的水平,所以说出来的话也科普)。
: 有这样的人,之前混得不行,四五十了还是讲师,但最近这段时间时来运转。因为别人不会让他们白写,写一个1kw项目的本子,总得分给主笔人100-200万的子课题。这样积少成多,有人靠写本子2-3年的经费入账超千万。虽然自己整天写本子不做科研,也没有博士生,可是收入确实大幅度提高了,也更受别人的重视和尊重了。
: 你们看了这个帖子,可能看出来一点儿问题:有学术履历的大老板未必真自己写本子组织科研项目,而写本子的人又未必真做科研。这就是天朝科研的现状,以官僚为中心的科研。
--
FROM 114.241.85.*
其实我也没想到,会有只写本子拿千万经费的
【 在 ingeno 的大作中提到: 】
: 几千万想啥呢
: 大几十万就不错了
: 学校老师说实在的
: ...................
--
FROM 114.241.81.*
我要干活啊,不是只写本子。
不长期深入一线摸爬滚打干活,需求都找不准。
再说了,我干活,还得招很多人呢。
这图教授说的,写本子,一个人就够了,连博士都没有,我可做不到
【 在 luckyllh 的大作中提到: 】
: 累计起来可以吧。不是收入只是经费的话。
: 你也可以吧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EDM00」
--
FROM 114.241.81.*
过奖过奖,语无伦次,感悟很多,又觉得写出来太累。
总之吧,虽然问题确实很多,但咱还是要适应环境,心里始终有情怀、正能量,努力去为各方面做贡献,包括理论研究、技术进步、工程应用、风气改善、作风传承等等各个方面。
另外,整个业界的进步,是很多人共同努力的结果,其他很多人,也或多或少都在做着一些正确的事、做着自己的贡献。
【 在 qianyishi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段话相当有水平!
--
FROM 114.241.81.*
是的。
图教授对于某些风气的愤慨,我可以理解。有时候我也有同感。
但是,对于申报课题的人的看法,我有些不同。我的观点和你一样。有些事不是看起来那么简单的。否则,为啥全国这么多人都想这样,只有个别人成功呢,他们一定是有独到之处、独特的眼光视角的,这些观点,不是长期积累也提不出来。
比如,我曾经提出一个产业发展方向和思路、基本方案,引得一个上市公司总裁副总裁亲自来谈合作。我们单位,这也只有我经常深入部队调研才可能提出来,别人其实未必能看到问题在哪里,我只是将困扰大家的问题分析出了根源、提出了解决方案和后续可能的产业发展模式。
【 在 luckyllh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就是图教授想象的
: 我们都写本子
: 本子绝对不好写
: ...................
--
FROM 114.241.81.*
嗯,现在很多工科院校,也在重归正规。这都不是大问题,小的偏差,适当引导纠正就是了。
再说了,高校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地方,有这些过度功利化的倾向,很正常。
【 在 ingeno 的大作中提到: 】
: 解决实际应用的问题,本来也不是高校和学术圈的职责。这部分应用研究,更多的应该由专业院所和企业来承担。某些专业院校由于跟产业界联系紧密,会不自觉的涉入很多类似项目。但是学术圈的主流还是做基础研究,培养人才为主。
--
FROM 114.241.81.*
我也觉得,这种经费量应该确实不具有代表性
当然,风气是存在,我认可
【 在 Fan2014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实际情况确实存在,但老图你的数据却是在胡说八道
: 哪个千万级别的课题最终不是耗费大量人力物力,花个几年心思
: 才能研究出实际成果,最差也是原理性成果才能验收结题的
: ...................
--
FROM 114.241.81.*
审计、财务验收就通不过啊
确实没这么容易交差,当然,还是比做产品要好交差多了,哈哈
【 在 Fan2014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哥你的项目应该不少,量级大的也肯定有
: 这种量级的课题,如果这么容易写些报告,发几篇文章
: 再攒一台破烂样机,然后就可以结题了
: ...................
--
FROM 114.241.81.*
有具体素材、思路、方案,需要拔高,需要按照套路来写。
这个,确实高校的一些忽悠比企业擅长。
高校分的经费,也是为了应对拔高的这些虚的东西如何交差的,分几百万已经很多很多了。
独立申请尚且拿不到这么多钱,何况是分的。
【 在 ingeno 的大作中提到: 】
: 经费也不是一次性到位,每年都有阶段性考核,光是写本子,执行不了会影响以后课题拿到经费的。
: 请枪手代写,润色这些是有一定的潜规则在,但还算是在合理范围内。
: 图教授是吃不到葡萄说葡萄酸吧。
--
FROM 114.241.8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