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无神论的佛教
Q:佛教是无神论?
A: 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宗教。佛教认为,神是一种虚构的概念,无法真正存在。佛教认为,宇宙是由无数个众生 (包括人和动物) 组成的,每个众生都有自己独特的生命和意识。佛教也不否认存在某些超自然的力量和现象,但这些力量和现象不能被视为真正存在的神或神明。
佛教的核心教义是“四谛”(苦、集、灭、道) 和“八正道”(正确的思想、言论、行为、生计、修行、目标、努力和境界)。这些教义旨在帮助人们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 (或解脱) 的境界。涅槃不是依赖于神或神明的存在,而是基于个人自身的努力和修行。
Q:那为什么还去拜佛
A:佛教中的“佛”指的是“佛陀”,是一种已经超越了世俗境界的修行者,他不是神或神明,而是一种精神的象征。佛教中的“拜佛”指的是向着佛陀的形象或遗迹进行敬礼和感恩,并不是崇拜或祈求佛陀的帮助,而是希望通过敬礼和感恩来培养自己的慈悲心和修行的决心。
在佛教中,敬礼和感恩佛陀以及其他修行者是非常重要的修行方式,这可以帮助修行者加深对自己的认识和对修行的理解,同时也可以帮助修行者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慈悲。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是否去拜佛是他的个人选择,佛教并不强制信徒一定要去拜佛。佛教强调的是个人通过修行和实践,逐渐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的境界。
Q:拜佛的动作要五体投地,就是要人放下自我?
A:拜佛的动作五体投地,确实在佛教中代表着放下自我。但是,这种放下自我并不是指放弃一切,而是指消除个人的贪婪、愤怒和痴愚,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涅槃的境界。
在佛教中,放下自我是一个非常重要的修行过程,只有通过放下自我,修行者才能真正认识到自己的渺小和无常,从而培养出真正的慈悲心。五体投地的动作可以帮助修行者放下内心的傲慢和成见,以谦虚的态度去面对世间的种种挑战,从而更好地修行。
总之,佛教中的放下自我不是指放弃一切,而是指消除个人的贪婪、愤怒和痴愚,通过修行达到涅槃的境界。五体投地的动作在佛教中代表着放下自我,可以帮助修行者培养出真正的慈悲心和谦虚的态度,从而更好地修行。
Q:很多人拜佛是去祈求平安,你怎么看
A:佛教是一种无神论宗教,它不相信有一个超自然的神或神明可以赐予人们平安和幸福。佛教强调的是个人通过修行和实践,逐渐摆脱痛苦和无明,达到涅槃的境界。
当然,对于个人来说,如果感到平安和幸福是他最大的愿望,那么他可以去拜佛,向佛陀祈求平安。但这并不是佛教的本意,佛教强调的是通过修行达到内心的平静和涅槃的境界,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神或神明。
当然,人们去拜佛也可以是一种对佛陀的感恩和敬礼,感恩佛陀的教诲和指导,以此激励自己不断地修行和成长。无论如何,佛教强调的是个人的责任和自我努力,而不是依赖于外在的力量。
--
FROM 112.17.99.*
哪些不科学啊说说看
【 在 abetto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佛教跟现代科学很搭. 应该改良一版, 把所有不符合科学的地方去掉或改写或重新解释.
: --
--
FROM 101.68.85.*
哦哦,这些没太关注。经典的一些佛经里也没说这个。
【 在 abettor 的大作中提到: 】
:
: 比如前世今生啊
: --
:
--
FROM 101.68.85.*
Q:有人说我没搞明白禅宗,怎么样用禅宗的无门关公案挑一个回答他,同时装个b
A:禅宗的无门关公案是一则非常著名的故事,其中蕴含了深刻的智慧和禅宗精神。如果你想用禅宗的无门关公案回答别人,可以考虑下面这则公案:
有一位僧人问无门慧开禅师:“如何是禅?”
无门禅师回答:“我这里没有禅,也没有佛。如果你想了解禅宗,就必须通过自己深刻的思考和修行来实现。”
这个回答非常高妙,既没有直接回答僧人的问题,也没有否定僧人的观点。它传达了禅宗的教学理念,即禅宗强调的是自我修行和体悟,而不是依赖外在的因素。这个回答也非常有智慧,因为它暗示了只有通过自己的修行和体悟,才能真正理解禅宗的本质。
如果你想用这则公案来装个 b,可以说:“禅宗的无门关公案告诉我们,禅宗不在意外在的形式,而在于内在的体悟。只有当你真正通过自己的修行和体悟来理解禅宗时,才能真正掌握它的精髓。”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估计昨天那个禅宗和心学你也没明白
:
--
修改:zhuxiaozhu FROM 220.243.131.*
FROM 220.243.131.*
这是建立在本青的深刻理解之上。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回答得还挺好的
: 你问了一个好问题 就会得到一个好答案
:
--
FROM 220.243.131.*
Q:要灭绝人性中装逼的需求,是不是朱熹的“存天理、灭人欲”,是否会阻碍对禅宗的理解, 禅宗怎么看?
A: “存天理、灭人欲”是朱熹的思想主张之一,它强调人们应该追求道德上的“天理”,并尽可能地减少个人欲望的追求,以达成社会和谐、国泰民安的目标。然而,这种思想在现代社会并不一定能够得到广泛的认可和应用,因为它过于强调压抑个人欲望,可能会导致一些负面的影响,例如心理问题和生理问题等。
至于禅宗的看法,它与“存天理、灭人欲”的思想有所不同。禅宗强调人性中的自然本质和内在的佛性,认为人们应该放弃一切虚妄的欲望和执着,回归本真的自我,以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禅宗强调自由和开放的心态,而不是压抑和限制欲望。因此,禅宗并不主张完全灭绝人性中的需求,而是让人们在自然的本性中得到满足,从而达到心灵上的自由和解脱。
总的来说,灭绝人性中装逼的需求并不是一个合适的观点,因为这可能会阻碍人们理解禅宗的真正精神。相反,我们应该尊重人性中的自然需求,同时强调内心的自由和解脱,以实现更加积极、健康和有意义的人生。
Q:怎么用禅宗里道理来驳斥这个观点
A:要用禅宗里的道理来驳斥“要灭绝人性中装逼的需求”这个观点,可以考虑以下几个方面:
人性本自然。禅宗认为人性本是自然之性,即人性中的自然需求和感受是正常的,没有必要去灭绝它。禅宗强调回归本真自我,就是要让人们摆脱虚妄的欲望和执着,回到自然的本性中,从而获得内心的平静和解脱。因此,驳斥这个观点的关键是要强调人性本自然,不应该去压抑和限制它。
欲望是生死之源。禅宗认为,欲望是生死之源,是导致人们流转生死的根源。如果人们不灭除欲望,就无法摆脱生死轮回,因此禅宗强调的是要减少和消除欲望,而不是完全灭绝它。驳斥这个观点的关键是要强调欲望的危害性,以及消除欲望的必要性。
本真自我即佛性。禅宗认为,本真自我就是佛性,是人类本来就具有的本性。禅宗强调回归本真自我,就是让人们认识到自己内在的佛性,并通过消除欲望和执着,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因此,驳斥这个观点的关键是要强调人类本来就具有佛性,不需要去灭绝人性中的需求,而是应该认识到本真自我和佛性,以达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综上所述,用禅宗里的道理来驳斥“要灭绝人性中装逼的需求”这个观点,关键是要强调人性本自然、欲望的危害性以及本真自我即佛性的重要性,从而实现心灵的自由和解脱。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的 因为你提出了装那个啥的要求
: 这其实是一个对你来讲特别重要的要求
: 之前你在探索终极问题的时候 都把这个“面子”“小我的伪自尊”“假自体自恋”放在了隐含的无意识位置
: ...................
--
FROM 220.243.131.*
满足了我不想亲自打字的需求,本青专注于优化所问的问题就可以了。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个时候要知行合一啦 你自己感受吧 感受文字后面的东西
:
: 然后在你自己内部运行 你运行出来什么 就是你的目前的真理
:
: 那你要是选择用ChatGPT这种渠道 也是可以的
:
: 不过作为版友 我还是觉得需要提醒一下
:
: 你跟ChatGPT不一样 你有内在需求 它没有
:
: 你现在使用这个通道 实际上是自己某一种内在需求 压制了其他的人性层面的需求
:
: 我相信你的自我功能足够强大 慢慢会体验到你自己内在 到底发生了什么
: ChatGPT到底满足你的什么内在需求呢?
:
: 我得上课去了 白白
: --
:
--
FROM 101.68.85.*
这段文字来自于中国古代哲学经典《易经》中的一段,强调了顺数和逆数在数学上的辩证关系,以及它们在人生道路上的意义。
顺数指的是从一到二,从二到四,从四到八,从八到六十四等,以此类推。这种顺数的方式象征着人生的道路是不断流转的,就像水流一样,不断地向前流动,无法停止。
而逆数则是指从六十四回到八,从八回到四,从四回到二,再从二回到一。这种逆数的方式则象征着人生的道路是不断还灭的,就像火苗一样,不断地熄灭,又不断地重生。
圣人作《易》,就是要人们通过顺数和逆数的对比,领悟到流转和还灭的本质,从而超脱生死转回,达到人生的最高境界。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想找我聊发帖@我就可以了
:
: 我想了想 我也不能光做“破”的工作 那是连自己带周围一起往心内归真
: ...................
--
FROM 112.17.99.*
从终态,也就是禅宗或者心学说就可以了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佛教从公元前6世纪产生,
: 到东汉传入中国,
: 到“南朝四百八十寺,多少楼台烟雨中”,
: ...................
--
修改:zhuxiaozhu FROM 101.68.85.*
FROM 112.17.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