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刚讲了内在感觉与五行生克的课,现在把里面关于“喜”的这个部分整理给大家。
我们内在的“喜”可以从觉知的高低状态来分辨一下。
高觉知状态里面的“喜”,是一种轻松释然的开放状态,感知着周围环境的信息流动。
“与天地共生,与万物为一”这里面的法喜充满的状态是我在万物之内,体验一体的广阔无际的轻松状态。
我们到不了那么大的往圣神佛的觉知能力,但是我们在自身状态里,也是完全可以达到放松、开放、释然。我们这个状态上感知到的信息是最充分的。人紧张的时候,注意力狭窄,不放松,其实没有办法真正体会到外部发生着什么,这个时候人里面是紧张和回避的状态,一下子就把注意力和可以流动的信息给圈住了,只能针对狭窄的注意力里面一点点的表浅的信息进行逻辑关联。
那么这个低觉知状态的“喜”,在精神学科里面的特定指称叫做“欣快”。
这种“欣快感”跟释然放松的区别,主要就在于里面的精神内核,一个是紧张回避,一个是与整体环境无碍流通。
我看到过一些喜剧演员在生活中体验到很多悲伤、甚至包括抑郁症等等的报导。我们影视文艺作品里面很多的“喜”的成分,实际上就是压力紧张和回避的机制。
大家可以在这里停下来,想一想你是否听说过类似的例子。估计大家都能想到一些名喜剧人的案例。
我这里其实有个正向的例子,是从喜剧走向高级的悲悯。
《杨光的快乐生活》里面有一句台词,“嘛钱不钱的,乐呵乐呵得了”。这个状态其实描述了很多无法得到、无力对抗、无法选择的悲伤。但是它又是很多人用来自嘲化解尴尬的流行语。
如果我们不去下探那个悲伤,你就是在“乐呵乐呵”中也就把局面应对过去了。
而如果我们去下探那个悲伤,你要走到多远多深的底层精神结构才能感通它呢?至少杨议老师确实还算是驾驭了这句话,附图是我们社区跟杨议老师做过两次活动里我照的,既然贴到版面来,就请大家自己品味,我不多言。
喜,如果不是真正放松的喜,其实是欣快,是为了抵挡一些东西。紧张和敌意无法消除,但是人也想让自己进入不那么紧张的位置,就进入欣快感,看起来放松、高兴,其实不放松,内部是空洞的,内在没有实质的感觉支撑,是回避的。这种情况也能思,是理智化的思考,很快对很多事物进行观察思考,得出结论,听起来符合逻辑,对于真正去懂得一样东西,其实并没有帮助。(选自祝融心理社薛伟老师讲座)
而那些没有被意识化,没有被理解的感受,那种无力与陷落所对应的悲伤,就成了“身体知道”,但是“脑子不知道”的部分。
所以我们做心理的,在遇到领悟的时候,你甚至会发现,我们身体上皮肤上是有感觉的。听了某些老师的课,咨询里遇到某一个问题某一句理解,汗毛都立起来了。
那就是我们身体曾经处于一个完整的环境中,但是意识只理解到了其中的一小部分。返回来悟通的时候,身体的那部分反应终于被你意识化了。这是领悟,在放松释然的状态下,与环境融合交流沟通,可以理解到更为完整的大同与不同。
而那些为了抵御感觉而做出的“理智化”的思考,里面的信息是在封闭与敌意的位置上。影响到别人比较难,引起吵架倒比较容易。
最后我回答一下6姐的问题。@s111111, 6姐邀请版面id们都来当兄弟姐妹相亲相爱。我理解6姐的好意,但是说“我拒绝”。小仙女看到我的回帖笑了。其实就是6姐和小仙女都在版面的逻辑圈里,从那里来看我的回答,真的还是觉得好笑。
因为我已经到了悲悯的位置上。无缘大慈,同体大悲。正因为我对我的环境有着这样的悲悯与爱,所以,我必须遵守这其中所有的规律。该是什么,就是什么。
不是兄弟姐妹,就不是。
才能如其所是。
【 在 ying2021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昨晚到今天
: 因巨星李玟的逝去
: 版上先后有两位同修数次联系我
: ...................
--
修改:ying2021 FROM 218.68.219.*
FROM 218.68.2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