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给1个书房须亲手摆1000本书,给1个起居间必须亲手放1000件衣服
不可能。
书,就算读了40年,每年就需要读25本,
也即15天就要读一本, 我不相信本版有谁达到了。
衣服就更不用说了。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 你从小到大,或者这里任何一个人从小到大,已经看过的书都不知1000本了。
: 绝大多数的都市女性,穿过的衣服也不质1000件了。
: ...................
--
FROM 125.33.204.*
对待贵妇兄,这是有益的。
当然,我并不否认我可能真的是个无趣的人。
【 在 qtpr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你是个焚琴煮鹤的无趣之人
:
--
FROM 125.33.204.*
十年前的我曾经客厅摆满了书,卧室摆了一半空间的书,剩下一半空间大床和衣柜和床头柜。。。就基本满了
--
FROM 113.90.87.*
【 在 Myarmo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可能。
: 书,就算读了40年,每年就需要读25本,
: 也即15天就要读一本, 我不相信本版有谁达到了。
: ...................
漫画书也算书的话,现在的中学生们一个晚上看1本,或一个周末看2-3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就拿我来说,路遥的那本半自传体小说《xx的人生》,名字忘记了,我是大二的一个逃课的下午在寝室见到,几个小时就看完了。
学生时代,类似这样经历的人,每个小城都有一些吧,当然了,大点的城市会更多。
记得高中时候,我有一本钱钟书的《围城》,大概一两个月时间里,班里很多人都传递着看完了,包括后来和我关系暧昧的班花也从其他从我手里借走的人那里借走看了。
这么来说,1000本书,一部分人是高三之前就达到了,还有一部分人在大学时代也达到了吧。
当然,没达到的人也不少,任何一部分不足以否定另一部分。
--
FROM 180.107.65.*
一个人,至少普通人,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读书,
而是在玩别的。
15天读一本只是平均值。
事实上,你问问自己,最近几个月做到了一个月2本吗?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 漫画书也算书的话,现在的中学生们一个晚上看1本,或一个周末看2-3本是一件很正常的事情。
: 就拿我来说,路遥的那本半自传体小说《xx的人生》,名字忘记了,我是大二的一个逃课的下午在寝室见到,几个小时就看完了。
: ...................
--
FROM 125.33.204.*
【 在 KinginSouth7 的大作中提到: 】
: 十年前的我曾经客厅摆满了书,卧室摆了一半空间的书,剩下一半空间大床和衣柜和床头柜。。。就基本满了
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汉朝时候有个大臣是汉景帝的宠臣名字好像叫邓通,邓通很怕穷,汉景帝给了他铸币权。
这个人的家里,那时候大概摆满了钱。比你卧室客厅里的书还要多。
后来,这些钱都没有了,邓通也饿死了。
--
FROM 180.107.65.*
【 在 Myarmor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人,至少普通人,大部分时候不是在读书,
: 而是在玩别的。
: 15天读一本只是平均值。
: ...................
我已经完成了n个人的平均量了吧。
或许具备了二次加工和传播能力,已经不仅仅必须从印刷品里就可以获得知识和营养了。
这一点,中学生们是做不到的。
何况我现在看的都是传世之作,这些人类文明与艺术的大块头,往往都需要借助专业的注解解读来看的。
中学生们还是适合读原著,一方面他们难以区分专业的解读注本
,一方面他们即使接触了,很多东西还是理解不了明白不了的。
就如李白的诗,中学生眼里的李白与李白诗,和经历了人生悲欢离合生聚死别的成年人眼里的李白与李白诗,不是同一个人同一首诗。
既然注定只能一知半解,那还是接触最原始最精华的原著吧。
--
FROM 180.107.65.*
潘驴邓小闲里的邓,鼎鼎大名
【 在 druidps 的大作中提到: 】
:
:
: 你这个故事让我想起一个故事,汉朝时候有个大臣是汉景帝的宠臣名字好像叫邓通,邓通很怕穷,汉景帝给了他铸币权。
: ...................
--
FROM 113.90.87.*
电子书也是书啊
【 在 goodrichs 的大作中提到: 】
: 浪费啊,要是认识这样的人要远离。物欲膨胀的人内心空虚。电子书如此普及的年代,收藏那么多书干啥?一千套衣服?还没有穿一遍就旧了,更是浪费。
--
FROM 68.131.100.*
8层的书架3米宽就够了
【 在 goodrichs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先计算了1000本书的厚度,一本书2.5厘米,1000本是单排25米。
: 如果衣服是衣架挨衣架很拥挤的话,大约6*6,36平的四面墙就差不多。
:
--
FROM 68.131.1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