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同学说她中了面上
医生?还要搞科研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在职读的博士
: 我想问她你打招呼了吗
: 我前几天没啥事读了她的论文
: ...................
--
FROM 221.218.68.*
意思水平一般?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浙大混的硕士 基本上还没搞清楚自己的方向国外谁做的好 然后就去医院工作了 在浙江**大学在职读的博士 你品品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1.218.68.*
生化环材现在大部分人的成果没有系统性,顾头不顾腚,东一榔头西一棒槌,所以没有一点可用价值。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科研始终是个严肃的事 还是希望国家把钱给有能力有兴趣做研究的人 好多搞环生化材科研的人确实是文学家 影响整个学科的专业性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1.218.68.*
化环材还得面向应用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实际科学发现本来就不是系统出现的,对这类学科的要求是真的奔着科学的方向去,提升了认知,而不是纯粹以灌水为目的。这个方面我比较支持11,虽然功利一些,但是还是科学性为导向。比图片误用强。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1.218.68.*
应用做起来容易做出来难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都有人做应用,有人做基础。基础是为了二十年之后的,很多都是在学校做基础,出来了就去做应用。做完基础之后发现应用就没那么难。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1.218.68.*
做应用数据不系统不搞清楚细节失败的概率大过成功。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每人都是螺丝钉 把自己那一块做做好就行了 有些东西做不出来是因为卷的人还不够多 只有卷的人多了 时间长了 才能把细节都搞清楚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1.218.68.*
搞点容易的还可以,不保护知识产权就没法持续创新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就是中国的优势,一个公司搞出来了全行业都搞出来了,保密那是不可能的,最后就是碎片在一起凑整。但是真正愿意且有钱投入的还得是大公司
: 国内的人做几年就想要位置。国外比较好的是好多人虽然在小公司之间跳来跳去,但是一直就做这个。A公司倒闭了去B公司,B倒闭了再去C公司,但是在每个公司都在细分领域深耕。对于老板来说可能不合算,但是对社会来说这是好的模式。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3.104.40.*
现在法律严格多了,我们在工信部组织下曾经搞过司法鉴定,帮南京一家公司把他原来的总工送进去过,就是因为拿原来单位的设备图纸去了新公司,和原公司竞标。虽然新公司也有相关修修补补的专利,但行内人都知道源头。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国内就这样 现在资本支持的要好一点了 以前是因为有些老板拿下面人没办法吧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3.104.40.*
我们这不适合小公司沿着一个方向做深做精,像德国那样。要么做大,开始盲目扩张,然后死掉。要么开始就被挤死。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得不说老外在某些方面有那么点制度优势 更多的话咱也不敢说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3.104.40.*
那是你们那个领域周期太长,我们还有和资本抗衡的机会。
【 在 sunskysea 的大作中提到: 】
: 德国那个模式过时了 现在就是资本根据技术定方向 大家都为资本打工 资本亏了也愿赌服输 总体是赢的就行了 然后再来下一轮投入 一个行业一个技术起来之后就很难死翘 只是会迭代 我们技工就是一块砖 哪里需要哪里搬
: 发自「今日水木 on PGT-AN00」
--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