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说下王阳明
赞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很杂乱,原因在于,王阳明本人并无完整著作来阐述,而且他拒绝就自己的思想做透彻解读,他认为良知的方法,不能轻易泄露,因为世人会简单理解和误用。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各执一词,加重了这种混乱。王阳明生前给他的弟子留下有名的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以理解为,世界本无善恶,善恶都是人自己设定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只要动用了意识去观看世界,人的观察中,就一定带有了善恶观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平常所感受到的善与恶,未必发自良知。比如,有的人数十年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知识体系陈旧,观念落后,看到任何新的观念,都会自然排斥。这实际是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在作怪,一个被固有观念控制的人,表现就是心态和思想不开放,价值角度单一和偏激。用阳明心学来讲,就是他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第三句话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发动自己的良知?阳明提出的方案是,从每件小事做起,革除私欲,日久天长,良知自现。王阳明对私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棵草,如果总想长成树,这就是私欲,如果是努力做一颗草,就不是私欲。但人比草木复杂,如何识别人的私欲?阳明学说里没有明确标准,它只是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所以,对阳明学说的一种常见理解是:只要人发自内心想做的,就是人在顺应天理,就不是私欲,反之去做不想做的事,就是人违反了自然给自己的指引,就属于私欲了。因为人和草木一样,也是大自然的物种。总而言之,私欲和良知的区别,到底标准在哪里?阳明先生把它作为秘密并未明示。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指在良知指引下,把所善之事贯彻执行,把所恶之事坚决去除和抵制。这就是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良知。
: 所以,在阳明先生去世后,四句教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阳明学说里的难点问题,导致阳明的弟子分为了几派,观点不一。至今缺乏统一认识。
--
FROM 223.153.73.*
不是我说得,
老公说得
【 在 lili2030 的大作中提到: 】
: 赞
--
FROM 114.254.0.*
老公大才子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是我说得,
: 老公说得
--
FROM 223.153.73.*
确实
【 在 lili2030 的大作中提到: 】
: 老公大才子
--
FROM 114.254.0.*
为啥要把人欲偷偷替换为私欲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很杂乱,原因在于,王阳明本人并无完整著作来阐述,而且他拒绝就自己的思想做透彻解读,他认为良知的方法,不能轻易泄露,因为世人会简单理解和误用。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各执一词,加重了这种混乱。王阳明生前给他的弟子留下有名的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以理解为,世界本无善恶,善恶都是人自己设定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只要动用了意识去观看世界,人的观察中,就一定带有了善恶观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平常所感受到的善与恶,未必发自良知。比如,有的人数十年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知识体系陈旧,观念落后,看到任何新的观念,都会自然排斥。这实际是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在作怪,一个被固有观念控制的人,表现就是心态和思想不开放,价值角度单一和偏激。用阳明心学来讲,就是他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第三句话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发动自己的良知?阳明提出的方案是,从每件小事做起,革除私欲,日久天长,良知自现。王阳明对私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棵草,如果总想长成树,这就是私欲,如果是努力做一颗草,就不是私欲。但人比草木复杂,如何识别人的私欲?阳明学说里没有明确标准,它只是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所以,对阳明学说的一种常见理解是:只要人发自内心想做的,就是人在顺应天理,就不是私欲,反之去做不想做的事,就是人违反了自然给自己的指引,就属于私欲了。因为人和草木一样,也是大自然的物种。总而言之,私欲和良知的区别,到底标准在哪里?阳明先生把它作为秘密并未明示。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指在良知指引下,把所善之事贯彻执行,把所恶之事坚决去除和抵制。这就是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良知。
: 所以,在阳明先生去世后,四句教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阳明学说里的难点问题,导致阳明的弟子分为了几派,观点不一。至今缺乏统一认识。
--
FROM 124.17.26.*
读了阳明心学十讲,感受不到他的伟大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很杂乱,原因在于,王阳明本人并无完整著作来阐述,而且他拒绝就自己的思想做透彻解读,他认为良知的方法,不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5.7
--
FROM 117.136.38.*
别问我
我哪知道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为啥要把人欲偷偷替换为私欲
:
--
FROM 114.254.0.*
羡慕你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确实
--
FROM 223.153.73.*
呵呵,想起来了,原来是你,这是你老公的id吧
【 在 wann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王阳明心学的解读很杂乱,原因在于,王阳明本人并无完整著作来阐述,而且他拒绝就自己的思想做透彻解读,他认为良知的方法,不能轻易泄露,因为世人会简单理解和误用。王阳明去世后,他的弟子各执一词,加重了这种混乱。王阳明生前给他的弟子留下有名的四句教。第一句,无善无恶心之体,可以理解为,世界本无善恶,善恶都是人自己设定的。第二句,有善有恶意之动,人只要动用了意识去观看世界,人的观察中,就一定带有了善恶观念。第三句,知善知恶是良知。人平常所感受到的善与恶,未必发自良知。比如,有的人数十年生活在封闭环境中,知识体系陈旧,观念落后,看到任何新的观念,都会自然排斥。这实际是他头脑里的固有观念在作怪,一个被固有观念控制的人,表现就是心态和思想不开放,价值角度单一和偏激。用阳明心学来讲,就是他的良知被私欲遮蔽了。第三句话的问题在于,如何才能发动自己的良知?阳明提出的方案是,从每件小事做起,革除私欲,日久天长,良知自现。王阳明对私欲的概念,可以理解为,一棵草,如果总想长成树,这就是私欲,如果是努力做一颗草,就不是私欲。但人比草木复杂,如何识别人的私欲?阳明学说里没有明确标准,它只是一种个人的心理体验。所以,对阳明学说的一种常见理解是:只要人发自内心想做的,就是人在顺应天理,就不是私欲,反之去做不想做的事,就是人违反了自然给自己的指引,就属于私欲了。因为人和草木一样,也是大自然的物种。总而言之,私欲和良知的区别,到底标准在哪里?阳明先生把它作为秘密并未明示。第四句,为善去恶是格物。是指在良知指引下,把所善之事贯彻执行,把所恶之事坚决去除和抵制。这就是用行动来实践自己的良知。
: 所以,在阳明先生去世后,四句教里的难点问题,同时也是阳明学说里的难点问题,导致阳明的弟子分为了几派,观点不一。至今缺乏统一认识。
--
FROM 124.17.26.*
是呀 你才想起来
【 在 klbs 的大作中提到: 】
: 呵呵,想起来了,原来是你,这是你老公的id吧
:
--
FROM 114.25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