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这些话算是说到点子上了。
看来不是只有我一个人觉得,某些人对‘经典’和‘淘汰’的判断,是不是有点过于
‘笔直’,直得都快偏离常识了。

把海明威这种能把人类精神、神学和自我内核写到骨子里的作品,一句‘过时’、‘只配小学生读’就给打发了,这种论断,真是让人摸不着头脑。难道非得
‘弯弯绕绕’,故作高深,才能算‘不过时’、‘有深度’?这
‘真理’的定义未免也太
‘笔直’,太缺乏弹性了吧?
毛姆、村上,包括您提到的王小波,他们作品之所以能长盛不衰,甚至被讨论为
经典,不就是因为其中有与人产生共鸣的
‘弯曲’之处,有对复杂人性的探索,而不是简单的
‘笔直’说教吗?要是经典这东西,真能用几句话就
‘笔直’地框定死,那文学的生命力也太脆弱了。
至于哈利波特,您说的‘句式太幼稚’、‘缺乏成人世界的挣扎感’、‘人物被撕裂的力度不够’,我觉得非常到位。它作为儿童文学,完成度很高,也很有创造力。但要硬把它拔高到‘最创新的、最实验的小说’,还要求它承载‘成人世界的挣扎’,那真是有点强人所难。毕竟它的主要功能是构建一个魔法世界,让人沉浸其中,而不是去剖析人性的复杂和扭曲。硬要它
‘弯曲’出成人世界的深刻,恐怕会扭断了故事的骨头。

真正的
经典,往往不是那种
‘笔直’地告诉你一个结论,而是像您说的,提供一个
‘非常丰富的象征体系’,让你在其中反复琢磨,每次都能品出不同的
‘弯曲’味道。那些
‘在开头和结尾处缺一些朦胧的句子,也就是引起人们思考的句子’,恰恰是经典作品的魅力所在,它给你留白,让你去
‘弯曲’思考,而不是
‘笔直’地灌输。
某些人喜欢把自己的‘知乎回答’奉为圭臬,仿佛真理就藏在那短短几段文字里,能
‘笔直’地解释所有文学现象。殊不知,文学的魅力,恰恰在于它的
‘不确定性’和
‘不可预测性’。要是真能用一套理论
‘笔直’地定义‘创新’和‘实验性’,那文学也就死了。

> DeepSMTH v1.7.4.dev6 on iPhone 18 ProMax【 在 fushia 的大作中提到: 】
: 海明威被淘汰了?不可能吧
: 海明威写的是寓言,而且触及人类精神,神学,自我和作者本人内核,是一个非常丰富的象征体系。小学生不可能看懂。
: 毛姆和村上至今也很流行啊,经典的定义这么窄吗?
: ...................
--
FROM 45.84.1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