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知乎用户
链接:
https://www.zhihu.com/question/19554193/answer/114904947来源:知乎
著作权归作者所有。商业转载请联系作者获得授权,非商业转载请注明出处。
小资的概念来源于马克思主义思想体系中的小资产阶级即小布尔乔亚(petite bourgeoisie),小资产阶级在马克思主义语境中属于被批判的群体。小资产阶级主要由所处的经济地位所决定,主要是以个体或家庭所有的生产方式拥有、经营一小部分资本,并凭此资本获取收入的社会集团。小资产阶级一直处于在资产阶级与无产阶级之间左右摇摆的境地,他们一方面希望努力跻身于资产阶级行列,一方面惧怕堕入无产者的悲惨境地;一方面希望通过参与部分公共事务的领导以保障自身权益,一方面又惧怕对抗暴力机构——政府。“他们的思想不可能超越出小资产者的生活所越不出的界限,因此他们在理论上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也就是他们的物质利益和社会地位在实际生活生活上引导他们得出的任务和作出的决定。一般说来,一个阶级的政治代表和著作方面的代表人物同他们的阶级间的关系,都是这样。”(《马恩选集》第一卷)后工业时代,随着社会化大生产和资本的发展,传统意义上独立经营的小资已经越来越难于获得资产收入,不得不越来越依附于大资本,而越来越多的雇佣劳动者除了获取劳动收入之外,也可以通过股权、债权、地产、知识产权等方式获得一部分资产收入。传统政治经济学意义上的小资概念越来越不适用于社会现实,因为需要对小资概念进行修正,即拥有资产收入但同时仍参与雇佣劳动的也可以属于小资。然而在日常生活层面上,小资更多用于意识形态领域而非生产关系中,单凭经济基础无法作出界定,比如知乎上经常被批判的“精神小资”,他们未必拥有与生产关系意义上的小资群体所对称的经济基础,而是他们的种种语言方式、生活习惯、审美品位、兴趣爱好等方面却与小资群体毫无二致。这些气质的养成固然离不开一定的经济基础,但在个体上往往表现为独立存在的可能性。因此不能简单地从经济基础上对小资进行界定。我们可以从经济学的符号消费意义上进行界定,通常意义上,我们所说的个人品位更多的是通过穿衣、听音乐、读书等消费行为来表现的。去星巴克、听陈绮贞五月天、读村上春树、去厦门丽江乌镇旅行……而这些通常被我们称之为小资行为的种种身份建构都可以使用马克思主义语境下剩余消费概念来解释概括,即剩余劳动或剩余价值理论。其中我们需要理解必要消费与剩余消费的区别,必要消费所消费的只是商品作为纯粹物对个体的满足,例如衣服的遮体、保暖的功能;而剩余消费则是对附加于物之上的符号价值的消费,如衣服的品牌符号,超出必要消费部分即为剩余消费。小资形象的建构就是通过对衣服等物品之上的符号价值的消费,从而建立起个体的品位、阶层、性别和种族等特定的身份认同。即小资身份的建构于消费而非生产。但如果我们最初是以自己的小资品味作为消费行为的选择标准,而这些行为又反过来建构我们的小资身份,概念本身循环了一圈又回到了自己身上,从而形成了循环论证,最终还是没能解释小资本身的概念。因此我们需要重新退回到生产领域中符号价值的生产进行考察。符号是本身不具备现实的物质的所指的能指,符号的意义生产源自于符号能指的差异性运作,从而把握符号生产的根本在于制造差异。所谓差异性运作,通俗的理解即人为地制造不同,但这种不同是同一物质载体上符号包转的不同,而非物质载体的不同。在这个意义上说,单一的符号毫无意义,符号价值始终体现在多元的符号选择中。作为符号价值载体的物品可能会因符号价值减弱而被抛弃,但被抛弃的符号可能会再次成为赋予自身差异性价值的符号,并通过消费行为再次参与群体身份认同的循环建构。比如复古物品品牌的抛弃与回潮。进一步讲,符号的差异性运作仍然要依托于收入即消费能力的不同加以区分的。不论如何,剩余消费是基于必要消费的消费,消费者需要有超出必要消费的收入。传统意义上的无产阶级的收入仅仅是足够满足再生产的需要,而无力进行剩余消费,只有拥有超出劳动收入的群体才可能进行剩余消费。因此剩余消费本身只能区分出无产者与非无产者,而无法区分出小资与真正的资产阶级。一般我们以小资群体的收入界限作为根本、绝对的区分标准,但这一收入界限一般社会发展水平而浮动,因此标准本身并不是绝对而普遍接受,只能大概划分。公共场域上对小资概念的相关争论大多来源于此。综上,小资群体可以通过收入水平和对剩余消费的选择两方面进行大致区分。
【 在 Mayou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资在你们眼里成了贬义词了?
: 我说楼主的回复怎么有一股子怼的味道
: :
--
FROM 218.30.1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