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仅为个人观点。
先回答一下你的问题。
1.美是客观的吗?
美不是客观的。“美”是每个人基于自己的认知能力做出的主观判断。
回复:那这里的“美”属于对象还是主体?
2.审美是客观的吗?
审美不是客观的。“审美”是你认为的一个“美”的事物给你的主观认知享受。
3.审美是可以通过学习来提高的吗?
当然可以。
我一直觉得,审美的偏狭是某种智力的缺陷,智力水平越高的人,审美范围越广,越能得到“审美”享受。举例说明。如果你不懂足球,你就不知道为什么有那么多人看足球比赛会那么嗨,无法对足球艺术完成“审美”;如果你不懂书法,你就不知道张旭和怀素为什么会被公认为“草圣”,你也会不知道“三大行书”凭什么击败其它行书作品而获得广泛认可,无法完成对书法的“审美”;在人生中,如果你不曾经历世事的艰辛,你就不能欣赏那种“走出半生,归来仍是少年的”初心美,少年时往往也欣赏不了历尽千帆、顺其自然的成熟美……
你这句“审美的偏狭是某种智力的缺陷”,对我产生了暴击啊!我的视觉审美很差,但是听觉审美特别好。我学习了艺术史却无法提高视觉审美,而更加认定审美是天生的,无法通过学习而提高。我还是坚定认为学习到的这些是知识,而审美是纯粹的感性直观,和知识无关。
4.你如何看待“艺术就是情感的表达”这句话?
艺术是情感的高级表达。
举个例子吧。我有一次去故宫看苏轼书画展,恰好展出了苏轼的被誉为“三大行书”之一的《寒食帖》,这副书法作品里的一句话一下子就击中我了——“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那是我十几年的童年生活,我特别能理解雨天柴火潮湿做饭点不着火的痛苦,可我只会抱怨,骂几句脏话,而苏轼的表达:“春江欲入户,雨势来不已。小屋如渔舟,濛濛水云里。空庖煮寒菜,破灶烧湿苇。……”我的不是艺术,他的就是艺术!
康德(Kant)的在三大批判里区分了人的三种认知能力:欲望(desire)、智力认知(intellectual cognition)和对品味的判断(judgement of taste)。
这三种认知能力可代表人审美的三重境界。
欲望是指,这个物品的存在,对你个人有“好处”,比如美女、帅哥继而延伸至一部手机、一顿大餐,欲望得以满足而获得的享受是审美的第一重境界。
智力认知是指这个东西、这件事情本身对别人有“好处”、对你无“好处”,比如扶老太太过马路、孝顺父母,智力认识而产生的享受是审美的第二重境界。
而康德认为,对品味的判断而获得享受是审美的更高境界。这种“美”的感受是超越个人身份的,这种享受,不是因为你能从这个物品的存在、这件事情的行使中获得好处,而仅仅是你从对这个物品、这件事情的认知中感到快乐。比如你看书法、绘画、足球、乒乓球比赛,这些不能带给你任何实用的好处,你看的津津有味并从中得到享受,那就是更高境界的审美,纯粹的审美。
这一段我感觉是你自己的解读,我读完三大批判没记得康德这么说过。你能说一下出处吗?我去复习一下。我记得他说了第一层的生理欲望被满足的快乐,第二层是一种道德行为(你提到的扶老太太过马路和孝敬父母)所带来的愉悦,第三层是审美所带来的惬意。这三层感受我用的词可能有问题,我也没去查德语原文。
你这里用的“审美”和我说的“审美”含义大不相同。我
我们常看到或听到,有些人会反问,“你知道那些,你做那些有什么用吗?能当饭吃吗?”还有人认为从对品味的判断中获得快乐的人没出息,玩物丧志。这些都一般都处在审美的第一境界。我觉得如果一个人只能从欲望和智力认知中获得快乐,他一定是一个灵魂不丰富的人……
嗯呐,这一段我是同意的。我觉得人应当有丰富的精神生活,而其中审美是重要的部分。
--
FROM 113.7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