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商鞅的说法来讲:“秦之与魏,譬若人有腹心之疾,非魏并秦,秦即并魏”,似乎秦魏是同样强大,同样有机会统一的两个国家。
但从地理的角度看,三家分晋,魏国受益最大,占了晋国都城,位于运城盆地;北边一点是韩国,位于临汾盆地;再北边一点是赵,位于太原盆地。但实际上的地理分布,这三家的国土犬牙交错,你中有我,我中有你,拧成了麻花状。魏国更大体成了一个狭长的横条形,三个最主要的城市,安邑、邺城、大梁,说是三角形状,相互可以为裨益,实际上这个三角形的边从未规整过。
魏国虽然在魏文侯、魏武侯手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国力、军力都是三家最强的,可以说战国初期,魏国单挑哪个诸侯国,都没问题。缺少铁资源,就北攻邯郸;想要打通安邑和大梁,就揍韩国。南边打楚国,东边打齐国,西边还由吴起这个牛人抢先占了西河,建立少梁、阴晋,算是占住了战略要地——这几个地方,都是后来要过了秦国的函谷关才能到的地方。但是,你老打这打那的,显得实在太嚣张,而嚣张了,就显得欠扁。这个时候,魏国的地理位置弊端就出来了,其天然就处在一个适合被群殴的位置上。《史记·张仪列传》中,张仪就拿这个把魏王吓够呛——你魏国处在一个大平原上,没啥天险可守。南边是大楚,东边是强齐,北边是悍赵,西边是小韩+猛秦。任谁你要是伺候不好了,一人抽你一下,你就嗝屁了。
到了第三任魏惠王这个败家玩意儿,迁都大梁,把地理劣势发挥到了极致;还是个睁眼瞎,白白放走了孙膑和卫秧,魏不走下坡路都难。
这个时候,秦国的地理优势就非常凸显了:平定了后方的戎狄,不仅后勤稳固,而且还强大了军力。六国基本都在秦东边,哪怕单挑六国,也有天险可守,各有胜负。再往后,各种加持,秦国一统,自有其在那个时代的定数了。
P.S:似乎图三不太对,魏、韩的位置有些不太准确,不知道对应的是哪个时间的。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春秋战国谁能一统天下?为什么是秦国?
: 当然与1.商鞅变法比较彻底 2.秦处戎狄包围之中,民风彪悍 3.南占巴蜀等战略眼光 等等等等有关,我觉得最最重要的,是秦国的地理位置——据关中平原并占领武关、函谷关。这两个关隘太重要了,西即沃野千里的关中平原,东以淆函古道通伊洛盆地。就像汉初刘邦要选定国都时张良给的建议:“夫关中左肴函,右陇蜀,沃野千里,南有巴蜀之饶,北有胡苑之利,阻三面而守,独以一面东制诸侯。诸侯安定,河、渭漕挽天下,西给京师;诸侯有变,顺流而下,足以委输,此所谓金城千进而天府之国也。”这地理位置对ZZ、军事尤其重要的宋以前历史太重要了(宋以后国都的经济优势开始凸显),这也是后来的汉唐都定都长安的原因。基本上谁能控制这两个关隘谁就能夺取天下,从这个角度讲,魏国离一统天下是非常近的。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2 Pro Max」
--
修改:heropapa FROM 223.72.73.*
FROM 223.72.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