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还记得我有一次抱怨说莫言的《娃》故事结构是“我”给一个日本人写信,借此时间顺序展开叙述,而不交代这个日本人的具体情况吗?
后来我读《活着》,结构是我作为一个下乡采风小职员,福贵给“我”讲他的故事。全程(!!!)没交代“我”跟富贵的有效交流,“我”的态度。
我以为这些都是个别作品的个别问题。
现在,我读《额尔古纳河右岸》,故事结构是我给雨火、花瓶、生活小物件讲故事,当然,“我”和那些东西之间不可能有互动,他们也不可能有态度,雨火当然也没有特别大的特殊性。
我才发现,原来这种写法是贵国的文学圈传统!!!简直目瞪口呆!!!
作为一个小小的反例,我们看《哈利·波特》吧。我们初读的时候是有点不舒服、有点小疑问的,作者为什么老给哈利开挂?怎么能给哈利角光环呢?!这属于没见识作者的YY吧?但读到最后,作者一定给你交代,他之所以有开挂的能力、有主角光环是有原因的,他是大反派伏地魔的魂器,伏地魔杀不死哈利,哈利要彻底的杀死伏地魔那就需要自己先走向死亡,只要他活着伏地魔就不会死。而哈利是怎么成为伏地魔魂器的呢?符合预言中的“天选之子”的孩子有两个,而伏地魔选择了哈利,因为伏地魔的选择,哈利背负了主角光环,这既是馈赠也是诅咒。而哈利在最后选择慨然赴死,他证明了自己的勇气,也证明了人是可以选择自己的命运的,呼应了整部作品一直强调的主题那就是选择的重要性。你看完只有一个感觉——牛叉!它是一个浑然的体系,处处有呼应。
你再看贵国的这个文学圈传统,日本人、采风小职员“我”、雨火只不过是道具,却占据这么重要的位置,真能气吐血!!!
【 在 myheart2023 的大作中提到: 】
: 写的不错
: 我倒没有想到权力的游戏
: 只是觉得架构肯定借鉴了百年孤独
: ...................
--
修改:Talker2020 FROM 223.104.41.*
FROM 223.104.4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