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靠,小师妹你这篇简直漏洞太多了,我要认真的喷的话基本上可以把你喷成筛子,不过看在你是版宠的份上,我就花点时间浅喷一下,就当是灌水娱乐~~
其实我一直不明白为啥要把百年孤独作为衡量优秀作品的标准?你自己都已经说它是文学“顶峰上的顶峰”(虽然我觉得不算,顶多算是某一类型中的顶峰),且不论中国当代作家中有几人在这个细分领域上够得上百年孤独的标准,你就看看世界范围内在这个细分领域上达到这个标准的作品有几部?
所谓的文学理论最让人讨厌的一点就是,总是试图用理性的方法来去衡量一部作品的价值,可是我们看小说是为了看他高不高级,牛不牛逼,完不完美,符不符合文学理论吗?不是,我们是为了获得一种深层次的灵魂链接,而这样的链接往往是和我们自身的经历,人生感悟密切相关的,这是一种非常私人的审美体会。对于大多数中国人来说,你让他们看百年孤独他们看不进去,看白鹿原他们喜欢,比如我爸妈,那可能是从语言和文化背景的角度,他们更容易接受白鹿原而已。所以那些什么bug不bug的重要吗?我觉得不重要,看进去多少,获得什么样的阅读体验,我觉得才是最重要的。
【 在 Talker2020 的大作中提到: 】
: 《白鹿原》第十九章结尾有这样一段描写:“孝文提着礼物来谢恩的举动证明了这样一点,小娥至死也不曾给孝文泄漏过,导致孝文一系列灾难的戏台下到砖瓦窑的风流,正是他的一个计谋或者说圈套;庆幸的是凶手为自己清除了心头隐患,再不用担心小娥向孝文漏底儿的危险了,他将安然无虞地与孝文保持一种友好的叔侄关系。”
: 按照《白鹿原》的设定,鹿子霖的密谋(秘密谋害孝文,最后也确实成功了)只有他和小娥知道,现在小娥已死,知道这个秘密的将只有鹿子霖一人。那么,问题来了,不在现场的本书的讲述者又是怎么知道的呢?不仅仅是这一处,《白鹿原》中很多情节,都存在这个问题。在陈忠实笔下,这个问题似乎根本无关紧要,它就称不上个问题。如果我们读过文艺理论就知道,这个问题从19世界末就已在世界文坛引起广泛关注。这个问题可以被描述为:传统的第三人称全知叙事的缺点——叙述者对作品人物、命运、事件完全控制、任意摆布。它大大损害了作品的真实性、给人的真实感。
: 这既然是个文艺作品广泛存在的问题,那么就不只有《白鹿原》需要面对它,所有的文学作品都需要面对,不只是纯文学,包括通俗文学。我们看《哈利·波特》、《冰与火之歌》,对这个问题的处理都是极好的,而作为文学“顶峰上的顶峰”的《百年孤独》,对这个问题的处理可以说前无古人、绝妙至极(本青还见过不少别的处理方式)。
: ...................
--
FROM 60.191.7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