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问题很复杂。
大部分可以归于路径依赖的失败者。
一方面科学教育的周期太长,另一方面社会变化又太快。
十几年前,22岁开始读博,选一个功成名就的大老板当导师,师兄们都一帆风顺甚至很多已经是研究员了;或者是选一个耀眼的新星当导师,不直觉的把自己代入导师的发展路径。团队有老板领着,能在科学院站住脚的老板在全国都还是有一定话语权的,资源不缺。
这种情况下,读博暂时苦一苦其实也没啥。
但是读完博之后,天变了。
大老板老了,高校资源崛起了,科学院思路变了。
从基金、到职称、到绩效工资,个个都是槛。
你可以说他们都是活该,谁让他们的学问没有到当年自己老板一样在全国都有影响力。有本事继承老板衣钵的,走到哪都不会差。没本事继承,就别想像学生一样在老板庇护下过安稳日子。
但是又是谁天天高喊“坐冷板凳”的呢?
--
FROM 159.226.23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