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文原文载于《国际社会主义评论》(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第93期,作者杰瑞米·索耶尔(Jeremy Sawyer)2017年在纽约城市大学(CUNY)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心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译者已获得作者授权翻译本文,限于篇幅。。。
谁的心理学?
令人遗憾的是,维果茨基的批判至今仍然有效。许多重要心理学流派依旧充斥着对人性的保守见解,在这些视角下,资本主义显得就像是事物的天然秩序一般。其中,进化心理学这一生物决定论的最新形式尤其令人反感。进化心理学建立在对进化的一种伪科学的理解之上,它宣称人的心灵由一些固定特征和“处理模块”构成,而这些特质早在狩猎-采集社会阶段就进化完成,像化石一般留存在今天的人脑中。这种理论认为人类充斥了由生物特征决定的攻击、竞争、性别不平等以及自私自利的倾向,尽管强有力的证据显示早期觅食社会是合作而平等的。进化心理学对统治阶级相当有价值——它的推广也得到了主流媒体的加持,因为它把战争、种族主义和其他社会问题说成是不可避免的。这种生物机制决定了人类行为和潜能的观点有着肮脏的历史,美国优生运动和纳粹种族大屠杀都是其中的标志性事件。
仍被广泛接受和应用的行为主义认为,人类心理发展在历史中呈现静态,它的机制类似于控制大鼠和鸽子行为的刺激-反应机制(尽管复杂度更高)。行为主义者们要么完全否认意识的存在,要么就认为意识现象是科学手段无法探究的。他们花了很大功夫用实验论证,通过有选择地施加强化或惩罚措施,人类的行为是可控的。这套理论已经被广泛应(滥)用于幼儿教育,至今仍受公司老板和绩效工资的狂热支持者追捧。虽然行为主义技术在塑造动物行为方面的有效性得到了证实,但是研究显示,当这种“胡萝卜加大棒”的策略被用于控制人的行为时,人们会失去探索和学习的内在动力,创造力受限,普遍感觉受到操纵,因而充满怨气。显而易见,一套基于外部控制的心理学是不会有益于人类解放的,行为主义在斯大林统治下——也就是维果茨基的作品被禁期间——成为官方认可的心理学模型很能说明问题。
即使像由瑞士发展心理学家让·皮亚杰(Jean Piaget,1896-1980)开创的建构主义这样相当开明的心理学理论,依然对心智的社会起源强调不足,而把重点放在了生物的成熟过程和个体对环境的探索对形成新的心智活动的作用上。然而维果茨基断言,心理发展是在社会中被共同构建的,人类所开发的丰富的心理工具只可能在文化中由他人(例如成人、老师或者见多识广的同龄人)教授给儿童。他认为,教育应该在儿童的最近发展区(ZPD)内逐步促进他们心智功能的成熟,而且应当在儿童参与的社会合作中完善这些功能。维果茨基把这些“如今正处于萌芽期但即将成熟的功能”比作“待放的蓓蕾”,而不是“发展的‘果实’”。
维果茨基的根本观点是,社会互动依赖人类创造的文化工具,而人的心智通过内化社会互动而动态地发展。发展进程不仅是历史的,也纵贯个体的一生。这一内涵丰富的洞见对如今那些期待一个更美好世界的人来说非常重要。维果茨基的辩证唯物主义方法展现了马克思主义在心理学领域的运作,他的作品确认了人的意识起源于物质的、社会性的活动,我们可以通过改造世界改造我们的内心。维果茨基在一篇题为《人的社会主义改造》的文章中写道:
从婴幼儿期开始,人的性格就是在她/他身处其中的社会关系体系的影响下生成的……一旦这整个社会关系体系发生根本性变化,人的整个意识和行为都将不可避免地随之改变。
社会关系的总体
维果茨基的目标是“在学习马克思的整个方法之后再来处理心智问题……换句话说,要书写【他】自己的《资本论》。”尽管马克思并不是个心理学家,但维果茨基却把马克思有关人性的基本看法作为自己研究的起点,他写道:“重述马克思一个很著名的论断(他关于费尔巴哈的第六提纲),我们可以说,人类的心理本质表征的正是那些已经内化为个体的功能和结构形式的社会关系集合。”
这种观点暗示了人性是灵活、多面向的,是由社会关系塑造的,因此,随着社会状况的变化,我们既可能贪婪也可能慷慨,既可能种族歧视也可能团结一致。维果茨基甚至把马克思的观点进一步激进化,认为是社会关系创造了我们心理过程的本质——织就了我们“最内在”的思维结构。对维果茨基来说,那些看似个人的心理现象其实本质上是社会性的,因为它们起源于社会互动,是由社会关系构造的,使用的是在社会中创造的文化工具,例如语言。维果茨基致力于探索社会世界中的“外在”过程是如何被“内化”到个体心理中去的。
在马克思主义辩证法的影响下,维果茨基决定在变化和变革过程中而非透过静止的“快照” 研究人类心理。他写道:“我们应该关注高等【心理】形式建立的过程而非发展的产物……因为只有在运动中对象才会如其所是地显现出来。”为了理解人的心理的历史生成,维果茨基分析了人类发展的三个层次:进化层次、社会-历史层次和个体层次。维果茨基通过这些分析发现,人的发展的本质是生物层面上固有的“低等心理功能” 转变为在社会中生成的更灵活、影响力也更大的 “高等心理过程”。
由于维果茨基的著作卷帙浩繁、包罗万象,本文将只呈现他理论的核心,并借此回答两个关注上述这些发展层次间的联系和转换的重大问题。第一个问题是“人类心理和动物心理的区别是什么?”,它涉及进化层次和社会-历史层次之间的转换。第二个问题是“人类社会和个体心智之间有什么关联?”,它强调社会-历史和个体之间的辩证关系。很容易猜到,维果茨基对这两个问题的回答与其他心理学流派有着根本上的不同。那么,让我们首先追溯一下维果茨基的个人发展历程,看看他的理论是在什么背景下诞生的。
--
FROM 124.12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