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编者按】
在五花八门的心理学知识不断渗入日常生活的当下,苏联心理学家列夫·维果茨基并不为人熟知,却在近三十年来重新受到学界的关注。维果茨基对诸如进化心理学、行为主义、建构主义等在国际学界占主导地位的心理学流派多有批评,认为包括心理学在内的主流社会科学“积极地掩盖着那些劫贫济富,靠种族主义、性别歧视和其他压迫手段维持着的社会秩序的真面目”。在他看来,“马克思主义心理学并不是众多心理学流派中的一支,而是唯一真正的心理科学……这句话反过来说依旧成立,一切真正科学的见解都会被吸纳为马克思主义心理学的一部分。”对当今的激进主义分子来说,维果茨基理论不但为统治阶级对人类心理本质的种种歪曲给出了解药,还能帮助我们更好地理解阶级社会下的心理,并且探究通过改造社会来改造心理的可能方式。
本文原文载于《国际社会主义评论》(International Socialist Review)第93期,作者杰瑞米·索耶尔(Jeremy Sawyer)2017年在纽约城市大学(CUNY)获得发展心理学博士学位,目前在天普大学(Temple University)心理系从事博士后研究。译者已获得作者授权翻译本文,限于篇幅,有所删节。编辑过程中为方面阅读,注释从略,因篇幅较长,分为上下两篇刊发,此为下篇。
“可以说,我们是通过他者成为我们自身的。这个原则不但适用于整个人格,也适用于每个【心理】功能的【发展】历史。”——维果茨基
维果茨基的观点,简单来说,是个体会内化他们参与其中的社会互动。他写道:
在儿童的文化发展中,每种功能都会出现两次:首先在社会层面上,然后在个人层面上;首先在人与人之间,然后内化于儿童。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主动注意、逻辑记忆和概念的形成。所有高等【心理】功能都起源于人类个体之间的实际关系。
我们将会看到,个体也会内化他们在社会互动中使用的文化制品或工具。维果茨基常说,这些工具作为中介促成了社会现象向个体现象的转化,就像社会活动和个体心理之间的一座桥梁。一旦内化完成,这些心理工具将会成为我们思维的媒介。
--
FROM 124.12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