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维果茨基认为,正如人类发明了机械工具来扩展身体机能,我们同样也发明了文化或心理工具来扩展我们的智能。他常把这些象征工具称为“符号”,例子包括数字、地图、日历、电脑程序以及最重要的语言。从历史的角度看,文化工具始于简单的形态:
: ...................
部分内化了的私人话语
在一场重要辩论中,维果茨基和皮亚杰对儿童自我导向的有声话语给出了相反的解释。对皮亚杰来说,这种现象表征了儿童心智功能的主要缺陷——个人中心主义。在他看来,幼儿是以一种非社会的方式活动的,个人中心话语表征的是一个中间阶段,这时孩子尚未成为社会动物,但已经掌握了语言。他认为这种话语是儿童行为的外在“伴随物”,它在七到八岁之间衰落意味着,随着社会化的深入,儿童的个人中心主义逐渐减弱。
维果茨基尖锐地批评了皮亚杰的观点,他认为孩子从出生开始就已经深深卷入了社会生活,自我导向的私人话语表征的应该是儿童内化社会话语的一个中间阶段。他反对“这种话语是儿童活动的无用伴随物”的观点,在他看来,私人语言“有助于心理定向、有意识的理解和克服困难”。在七八岁左右,私人话语会“转入地下”,被更彻底地内化为非语言式的内在话语,也就是俗话说的“脑袋里的声音”。话语的整个发展顺序是从社会话语到私人话语再到内在话语。
维果茨基的实验揭示了儿童在面对困难时更常用私人话语,就好像要边口头提示自己解决问题的步骤和方案边操作。作为一名学校心理学家,我曾经多次在学龄前儿童和小学生身上观察到这一现象。有个孩子在解决难题时经常使用充满策略、情绪丰富的私人话语。在一个需要打开门闩和解开钩扣的解锁任务中,他喃喃自语道:“我能把它往上移吗?然后呢,它是往下还是往上?哇,里面有宝藏哎!”在打开仓库门锁时,他自言自语道:“好吧,要移动这个,往左移?还是往右?啊,是往左。然后往下,转动——一匹小马哎!我做到了!也不是太难嘛!”注意,他向自己提的这些问题很可能就是家长或者老师之前跟他一起解决困难时问过他的问题,而现在他已经可以在自我对话中自问自答了。
大人或更熟练的同龄人在和儿童合作完成任务时,会向他们提出辅助性的问题,用语言或其他手段指引他们的注意力或引导他们思考。维果茨基把这个过程比作“搭支架”。当儿童面临一项新任务或难题时,成人或同龄人一般会为他们提供更全面的架构支撑(比如模拟解决问题的过程,问引导式的问题,提供启发或者给予鼓励)。这种支撑会随着儿童慢慢学会新的技能或思考方式而逐渐减少,直到儿童完全掌握了新工具或新活动为止。那时,儿童就经常能在独立行事时通过自言自语来引导和激励自己。研究显示,如果一项活动位于儿童的最近发展区内(也就是说有挑战性,但能通过社会合作完成),孩子就会倾向于在执行过程中使用私人话语。一旦孩子把一项活动掌握到驾轻就熟的程度,他们就更有可能使用内在话语。
据鲁利亚观察,在使用私人话语时,儿童往往会原样重复老师或照料者对他们说过的话,比如“加油,你能行的!”,他们有时甚至会模仿照料者的语气或者口音——这明确体现了私人话语的社会起源。我观察过的学生在向自己下达口头命令时,有时会突然操起一口纽约长岛腔,模仿老师指令的语调。有研究发现,如果和儿童合作的成年人更多地对他们进行口头指导,那么儿童独立行事时就会更频繁地使用私人话语来指导他们自己的行动,甚至会运用类似大人指导他们时运用的策略。
内化绝不仅限于口语。研究发现,失聪儿童在执行困难任务时会使用自我导向的手语,类似于听力正常儿童所使用的口头私人话语。歌曲这种文化工具也可以用于保持注意力和激励行动,比如唱《清洁歌》能让儿童在整理玩具时精神和身体都更加专注。我观察过一个小女孩,每当她边唱歌边打扫卫生时就干劲十足,歌声不停止热情就不减退。而一旦停止歌唱,她就会分心或者跑开,开始干别的事情。在后续的发展中,她很可能会使用一种更隐蔽的内在话语,比如在心里对自己默念“打扫”。
研究证实,社会互动的内化会影响多种心理功能,而且这方面的新发现还在持续涌现。举个例子,维果茨基坚持认为,在儿童更高级记忆的发展过程中,有一个使用外在或社会性的文化记忆工具(类似人类祖先的结绳记事法)的阶段。儿童长期记忆的发展有赖于合作性的回忆或讲故事活动,以及通过语言或者照片追忆过去的行为。受维果茨基启发的晚近研究发现,这种亲子间的追忆活动促进了儿童的自传性回忆的出现和发展。通过这些活动,儿童发展出了调节(mediate)他们记忆行为的内在心理工具(记忆辅助手段)。
?
这些例子都具体体现了一个更普遍的社会关系内化为自我关系的过程。维果茨基写道:“儿童开始对他们自己做别人之前对他们做过的事。”这也说明了为什么个体发展的社会条件能影响内化过程究竟是起正面还是负面作用。如果学校提倡合作、探索、自由选择有意义的学习内容,儿童就会在心理上受益。令人难过的是,在目前分数至上、鼓励朋辈竞争、根据表现施行赏罚的典型学校教育中,儿童会内化竞争,自我评价过于严苛,产生焦虑情绪甚至患上抑郁。他们会更多地考虑如何与别人一较高下,而不是思考学习中的疑难。他们不但在校表现会受到影响,还会对学习普遍失去内源动力,因为害怕失败而不愿尝试新鲜事物。那些脱颖而出的学生也付出了相应的代价——自我囚禁。年复一年给自己强加毫无乐趣的苦役,对学习过程没有真正的热情可言,他们的创造力和发散性思维深受其害。但好消息是,社会性的内化过程也赋予人们质疑社会、指导自身行为和合作改造世界的能力。换句话说,人们借此得以在特定条件下创造历史。
--
FROM 124.127.22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