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我没有做过编译器,但是看一些文章,编译器优化还真的就是体力活,没有太多技术含量,都是工程实践中一点一点经验的积累。这种历史很长的工程,代码可读性肯定好不了,但是也看维护者的技术水平,我们公司的代码30多年了,可读性还撮合吧。据说Oracle的代码非常糟糕,网上还有人专门说过,改一个bug需要几个月。
【 在 Algoquant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智能是不是 写死了很多编译优化的规则,相当于很多 if else 的判断,然后去掉某些或者增加了针对性的代码转化功能,说到底是不是 都是体力活? 如果核心人员都 不干了,岂不成屎山代码了?
: 因为我感觉现在大模型调用工具链,就是脱裤子放屁,太容易成屎山了,如果大模型解析的匹配函数和参数不对,你得搞一堆防御异常的处理,纯纯体力活,是个歧路。
:
--
FROM 183.199.18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