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个话题讨论得蛮热闹,作为煤制油/煤化工这一产业的亲身参与者,我也来瞎说几句。
金老师的论述如下:
推广循环经济技术需要创新的技术观念,对于紧缺资源、能源的替代,要树立功能替代
的理念,不应拘泥于同样产品的替代,目的是追求资源和能源的节约、污染的减少。如目前国内很热的煤代油问题,需要的就是车、船、飞机能用的液体燃料,不一定非要汽、柴油不可。现在有几种方案在争议:煤直接加氢液化制油,高压反应,产品以劣质柴油为主,要持续高压加氢、重整,能耗是4~4.5吨标准煤/吨液体燃料;煤间接加氢液化制油,中压反应,产品为劣质汽、柴油,要持续加压,能耗是5~5.5吨标准煤/吨液体燃料;二甲醚合成,中压反应,产品为柴油代用品,与柴油相比,发动机效率高10%~15%,噪音低10分贝,排气清洁程度符合欧Ⅲ标准,能耗是2.2~2.5吨标准煤/吨液体燃料;甲醇合成,中压反应,可与汽油混用或独用,发动机出力较低,能量密度低,有毒性,能耗是1.8~2.2吨标准煤/吨液体燃料。可见几种方案的能耗水平大相径庭。理论上讲,煤制甲醇、二甲醚、柴油的能源利用效率之比依次是1∶0.714∶0.438,也就是说采用甲醇、二甲醚代油要比煤制油节约煤资源一半左右。而且煤制甲醇、二甲醚的技术是成熟的,煤制油的技术有些并不成熟。
我对金老师的论述完全赞同,从能源效率角度分析,煤制油的确值得商榷。不过在现阶段,发展煤制油相对来说是一条最直接,最有希望的补充、部分替代石油资源的途径。
在车用燃料这一块,传统的汽车工业,油料储运系统已经发展得非常成熟了,发展煤制油,尽管能力利用效率不高,但通过提质加工后,可以生产符合现在汽、柴油标准的车用燃料油,直接使用。而二甲醚、甲醇直接作为车用燃料使用,在短期内尚不能实现。
另外,煤制油的投资大,技术风险的确是存在的,国家在这方面也是有所控制的,目前直接液化国家仅批准神华一家建设100万吨/年的示范项目,间接液化拟引进南非Sasol技术,在陕西和宁夏建设两个基地,目前尚在谈判中,另外兖矿和山西煤化所已经开发了国内自主知识产权的煤间接液化技术,兖矿的100万吨项目刚刚开始建设,另有两家企业采用山西煤化所技术建设10万吨级规模的工业十分庄重,应该说,目前煤制油的发展还是比较有序的,在示范项目未取得成功之前,许多项目仅仅还是停留在纸面上。所以光看规划规模没有实际意义,关键要看已经付诸实施的。
目前,发展替代能源问题已经引起了国家的高度重视,去年年底,总书记批示:“对替代能源问题进行科学论证,从总体上提出开发方向和重点”,据悉,国家有关主管部门已经组织论证,将对这一问题提出发展方向。
【 在 without (????)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记得金涌老师最近在化工报一个讲循环经济得文章中有一个分析
: 大概意思是否定跟风上这么多得煤制油项目,比较有说服力
--
FROM 219.238.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