昨天早上刚刚跨入办公室的时候,电话铃声响起,那边传来徐老师熟悉的声音.她说,告诉你一个坏消息, 其实你应该能够猜到.我当时就懵了,半天只说了一句话,不会这么快吧?
另一边徐老师低沉地说,昨天晚上,心脏衰竭.........
其实,我一直都相信先生会挺过来的,因为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他还有许多未了的心愿,他还说等好了以后会画幅画送给我,而且我已经被排到十几个人之后了.几个月前我去杭州看望老人家,他还和我说起过八十大寿的事情,我觉得他对未来是乐观的,积极的,正如他一生对真理的追求.
我现在的心情,估计写不出什么像样的有条理的文字来悼念先生,只是我等不及到完全恢复平静之后再提笔做这件事情.
其实,我和先生相处时间不能算长,也不是先生直接指导的学生.不过,先生的思想和人格魅力已经深深地在我心底打下烙印,一直在影响着我的人生道路.
在这个不算大的group里面,我呆的时间不长,辈分也很低,比我有资格写这篇文章的有很多,不过,我还是记录下我对先生的感情和怀念.
第一次见到先生是在96年,先生带领中国科学院生态研究所一班人马来到东北大学,组建流动注射分析中心,后改名为微分析系统研究所.当时,在学生活动中心第一次听到先生的报告,印象最深刻的就是那句,要想做科学研究得耐得住寂寞,坐得住冷板凳.这是他们那些老一代科研工作者一生为国家默默奋斗的真实写照和总结.从那以后我就给自己定下了人生的目标,我要做科学研究工作,要想先生一样献身祖国的科学事业.多少次在痛苦中挣扎,在彷徨中失去方向的时候,我都对自己说,这点困难就吓倒了?做不了冷板凳,怎么能够做科研?
先生的骨子里很爱国,他一直都要求学生出去留学学成后回国效力,他一直认为科学虽然无国界,但科学家是祖国多年来培养的,一定要报效祖国.
先生在2000年初就开始在呼吁国家重视分析仪器的自主研发,记得他感慨地对我们说,现在国内高校,研究所,医院等单位所使用的仪器动辄几百万均为进口产品,每年外国人从中国赚走多少血汗钱!而国内的同类产品除了少数一些外,基本没有什么市场占有率和竞争能力.长此以往下去,我们国内很多仪器不就成为空白了吗?我们不是就成为地地道道的仪器依赖进口国了吗?一旦时局发生变化,中国将面临多么危险的局势!我们要呼吁更多的人重视这件事,而且我们首先要干这件事,无论它有多难!一番慷慨陈词震撼了我,我能深深体会到先生胸膛内那颗热血沸腾的心.
当看到先生垂垂老矣的憔悴容颜时,我的心好难过,真希望能够用我的时间换回他几年甚至几个月的健康和精力,不知道他又会给我们指出一个什么新的方向和课题去研究.而我无能为力,连在心中无数次祷告与祝福都没有什么作用,命运无情地将他与我们阴阳相隔.
我知道先生是带着无限的眷恋和不舍离去的,因为他心中还有许多抱负要实现,他应该有很多嘱托要留给他的学生们.直到现在我还无法相信先生已经永远离开了.闭上眼就就看到先生做在杭州家的客厅里,手握着一杯夫人刚刚煮好的蔬菜汤,慢慢品味,一边和我们闲聊着,那是几个月前的情景,当时我们都相信先生会好起来的,因为他除了比以前瘦些,虚弱些,没有其他不好的症兆.即便是两周前去沈阳,得知先生又住进医院,还听说老人家准备恢复些体力后就到北京来医治,当时我还高兴可以经常去探望了.可是,现实就是这样无情,连这点小小要求都不给满足.
明天就要动身去沈阳了,先生的学生都会从天南地北赶去沈阳,与他做最后的道别.先生一生的功绩自有人来总结,我只想说,先生是我最尊敬的学者,也是我将来要用毕生精力学习的楷模.
如果先生在天有灵,就让您的学生和后来人实现您的这些夙愿吧,愿您在天国安息!
--
FROM 124.17.1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