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秦四清: “代表作”评价制度如何执行?
五分钟有点短。
【 在 coucoux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两天,认真学习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1】,注意到在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方面有以下举措: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与以前人才评价指标相比,确实有进步,必须点个赞,
:
: 显然,代表作指标志性成果,那么如何评价其质量和贡献呢?这事儿实际操作起来还真不好办。评价某项研究是否靠谱?是否是真的突破还是“原地踏步”或者认识谬误?除数学外的大部分学科是需要时间(实践)检验滴,早发表晚评价是正途,但这可能是一个长期过程。鉴于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这样搞会挫伤许多科研人员的积极性,只能折中一下——搞同行评议。
:
#发自zSMTH@TA-1000
--
FROM 114.254.32.*
一拍脑门的事情。
【 在 pingshtu 的大作中提到: 】
:
: 哪有这么简单的事。作者是数学专业的?
: 【 在 coucouxiao 的大作中提到: 】
: : 这两天,认真学习了《关于深化项目评审、人才评价、机构评估改革的意见》【1】,注意到在科学设立人才评价指标方面有以下举措:突出品德、能力、业绩导向,克服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倾向,推行代表作评价制度,注重标志性成果的质量、贡献、影响。与以前人才评价指标相比,确实有进步,必须点个赞,
: :
#发自zSMTH@TA-1000
--
FROM 117.136.38.*
这个说的很对。楼主那个完全是一拍脑门的结果。有一个五分钟,大家都得五分钟?
【 在 Korrigum 的大作中提到: 】
:
: 现在学科分的这么细,能做贡献的都是很钻的东西了。哪有五分钟讲出解决世界难题的,那核武器的院士也不知道是多少人堆起来的成果
#发自zSMTH@TA-1000
--
FROM 117.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