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先生的贡献主要有两方面 量子化学学科建设和发展、原子价新定义和稀土串级萃取
你的第一个问题,
国外化学圈,这要看具体哪个化学圈,如果是亚洲,那么90年代他是亚洲化学联合会主席
如果加上欧美,那么凡是在稀土领域混的人应该大部分人都知道
第二个问题,
相当于美国什么水平,讲个我知道的事吧,他是20世纪50年代哥大毕业的,当时,全校有
一个学生有school fellow的名头,是拿和教授类似工资的,在学校的教工名单里面有名字的,这个是人唐傲庆唐先生。全校有十几个名额,也是可以在系里教工名单上查到的,徐光宪徐先生是其中一位。毕业后导师极力挽留他留哥大任教。如果没有抗美援朝,他自己当时已联系去Mulliken那儿去做博士后。如果不回国,前10大学的教授想来应该不会有问题,是不是有更大的成就,都只能留给假设了。他当时用相机拍摄了W. Luding的博士毕业论文(主要内容是LCAO)和 Gaussian basis(忘了这个是谁做的了),博士后的选题就是这个,也就是后来John Pople的工作。当然,那时候要比Pople早一些年。当然,这也都只能是假设,没有什么说服力。
回国后一直在北大化学系和参与创建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专业。历史原因,不能说北大化学系和当时美国的前多少名大学相比,我想我们要尊重历史。现在北大化学系在全球前1%的
800多家化学机构(大学,研究所,国家实验室等)中排名68名左右。这个排名能不能当真,我不太清楚,可能需要你自己查查。
同时你后面问学生中的牛人,我了解的,三个中科院院士,黄春辉院士,黎乐民院士,高松院士,其它比较知名的教授还有几个,我年纪跟他们相差比较大,做过的调查也少,你要是感兴趣,可以查查。当然,你可以说中国的院士不过尔尔,呵呵。
做过的贡献,我觉得也是这次评上最高奖的主要原因,就是提出稀土的串级萃取理论并应用于工业实践。可能说起来比较简单,例如有人说就是计算机建模一下。但是实际建立和模拟好像不是一件容易的事,否则也不会知道70年代末才被徐先生发现。最早稀土萃取用的是
离子交换,后来开始有萃取方法使用,但工业流程建立相当复杂。因此,当时中国只能出口
稀土粗矿,然后用高于当时黄金价格数倍的价格买回纯稀土,因为军事原因,我们又不得
买。为什么要出口稀土矿呢?因为我们能换外汇的东西就那么些,而当时美元对我们又是那么重要,我想,这已经超过了讨论科学本身的范畴。徐先生的创立的方法引起的稀土萃取分离技术的革命,被老外成为中国冲击 China impact,这个冲击是新技术引发的,而不是简单的廉价劳动力和低技术性廉价商品,不知道当今中国,能有多少使用的工业技术可以引起 China impact。
另外一个贡献是量子化学学科建设的贡献。当然,这方面第一牛人是唐傲庆唐先生,可惜
可叹他已不在世。<<物质结构>>和《量子化学与从头计算法》上中下三本书,差不多引导了中国n代量化人,如果你有兴趣,可以买来读读,08年刚刚修订再版了。当然但这个贡献是远不够最高奖的。
如果真的叫真要和美国大学教授或者科学院院士比,就像关公战秦琼,不是太好比。
但是如果让你选择引进两个美国科学院院士还是要徐先生现在的这些贡献,可能你会
犹豫一下吧。再说,不知道你看了最高奖的表彰目的没有,表彰的是对国家经济发展和国家
建设做出重大贡献的人,不完全是科学本身。就像如果选美国的最高奖,奥本海默基本不会落选,但n多诺奖获得者不会获得提名。
另外,徐先生还有一个贡献,中国在准备造两弹的时候,核燃料,主要是U235的分离在苏联专家在时,主要是用扩散法,但苏联人突然撤离,所有技术资料全部被带走。当时在青岛有个几个人参加的绝密会议,直接导致中国决定用萃取法而不是继续用扩散法分离核燃料,当时重要成员之一就是徐先生,因为当时他是北大技术物理系应用化学(放射化学,当时叫核燃料化学)的副系主任,(主任好像是卢嘉锡还是谁,我不记得了),他是最早在中国创立核燃料化学的人。这个贡献他自己好像不大愿意讲,后来也不再提了。
后面还有人说这个技术的贡献就是让中国稀土大量廉价出口,不是全无道理,但实际情况不是这样,如果有兴趣,可以另开帖讨论,因为故事会很长。
我觉得吧,你提出质疑是对的,但拿国外,那美国大学教授比,未免有点虚荣,有点功利,有点愤青。你会不会质疑袁隆平?他就是个农民。你会不会质疑王选?就是个打印程序嘛。
当然,我个人认为,袁隆平和王选都在徐先生之上,否则也不会现在才轮到徐光宪先生评上该奖。
在 vimalakirti (王维·摩诘) 的大作中提到: 】
: 刚刚得那个国家最高大奖的
: 国外化学圈里知道他吗?
: 相当于美国什么水平的?比如相当于美国排名30-50的学校化学系系主任的水平?前10大学的教授?美国科学院院士?等等
: ...................
--
FROM 211.99.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