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先我不是搞量化也不是搞计算专业的,所以我对那边前沿的东西并不了解,算是孤陋。
我以前所在的实验室跟帅志刚老师是隔壁邻居,我们也经常性的借用他们的实验室的服务器做一些简单的DFT的计算,不过在我们自己的领域这些计算往往是做一个对趋势的预测,与实验的结果并不能很好的吻合。
如你所言,理论化学的确很有潜力,它能够实现的功能也非常的诱人,谁不想乐得在家算算就拿到新的合成方法呢。
首先我觉得它需要可靠,reliable,比如我预测了一个反应或者一个性质,那么相应的实验中这个反应能够轻松的实现,或者说这个性质应该基本符合。而目前貌似是往往刚好反过来,得到了一个反应或者性质,反过来研究计算对其的贴合性。我们希望它能够predict,当然我们不能要求它预言“希格斯玻色子”这样的货色,不过我们也希望至少能预言另一类像Suzuki或者是click等级反应方法。所以,“有机化学家”目前仍然认为"瓶瓶罐罐"更加可靠。
另外一个可能略显吹毛的问题是关于算法的适应性,针对不同的体系需要不同的基组、算法,没有一个算法能够处处通行(这我真不知道有没有,laf),当然了,连理论物理学的统一场理论也未能完满,更别说化学了。
闲的,唉~~~~~
【 在 maplesnow (大C猴) 的大作中提到: 】
: 未来不知道,因为发展不是匀速的,有可能理论化学能一直加速发展,也有可能什么时候就堵住了。
: 不过现在的理论计算化学,已经不是一句“算不到多准”,或“算不了多大”,或“大体系算不准”就能撇在一边的了。目前“大体系”高精度计算前沿的情况是CCSD(T)计算对50-100个原子的体系在单机上速度和自恰场差不多,routinely applicable。有多少化学反应需要对超过100
--
FROM 124.16.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