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在城里上学的人,根本不知道城乡教育资源差距有多大
写得真好
我们应该年龄相近
【 在 ve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学和初中就是在80和90年代乡下民办学校上的学。
:
: 当年,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流动性很大。从学历看,基本上是小学学历老师教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教初中。
: ....................
--
FROM 223.72.70.*
从车版过来告诉楼主,希望楼主放弃幻想。我们的教育部有高人,教育产业化是必胜之路。
【 在 ve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学和初中就是在80和90年代乡下民办学校上的学。
: 当年,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流动性很大。从学历看,基本上是小学学历老师教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教初中。
: 有高中学历的老师凤毛麟角,是用来带初三毕业班的。全校唯一受到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是师专毕业的化学老师,曾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也是唯一的公办教师。
: ...................
--
FROM 118.115.102.*
写得真好
但是不同意你的观点,国家要做的不是倒退选拔标准,而是倾斜资源,给农村孩子更多接受优质基础教育的机会。
【 在 ve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学和初中就是在80和90年代乡下民办学校上的学。
: 当年,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流动性很大。从学历看,基本上是小学学历老师教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教初中。
: 有高中学历的老师凤毛麟角,是用来带初三毕业班的。全校唯一受到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是师专毕业的化学老师,曾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也是唯一的公办教师。
: ...................
--
FROM 221.222.202.*
县城排名第一的重点初中,全校800多人,竟然有11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全县排名第二的初中,400多人,大约有4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
这里面有些农村家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把孩子弄到城里读书了吧?我们那儿很常见。初中时就有好多住宿生了,都是家在农村的
【 在 vern ()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学和初中就是在80和90年代乡下民办学校上的学。
:
: 当年,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流动性很大。从学历看,基本上是小学学历老师教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教初中。
: 有高中学历的老师凤毛麟角,是用来带初三毕业班的。全校唯一受到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是师专毕业的化学老师,曾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也是唯一的公办教师。
--
FROM 106.38.132.*
写得很好
【 在 ve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学和初中就是在80和90年代乡下民办学校上的学。
:
: 当年,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流动性很大。从学历看,基本上是小学学历老师教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教初中。
: ....................
- 来自「最水木 for iPhone 11」
--
FROM 111.196.84.*
我娃送去奥数培训机构的时候,有几个省内的偏远农村的娃已经来学两年了,来之前刷完了我们都没听说的机构专门的教材和历年分班测
农村只有靠教育改变命运,一旦发现娃有天赋,会比城市更加重视,执行力也更强
而且那种乘动车过来上课,还要住一晚,第二天晚上才回去的学生,他们只有考上最难考的寄宿名初并优秀到免学费一条路,一般娃做不到像他们那样拼命
一开始甩城市生那么远,但后来,到了初中后为何会落下来回归平庸,始终是个谜
【 在 Group 的大作中提到: 】
: 县城排名第一的重点初中,全校800多人,竟然有11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全县排名第二的初中,400多人,大约有4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
: 这里面有些农村家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把孩子弄到城里读书了吧?我们那儿很常见。初中时就有好多住宿生了,都是家在农村的
--
FROM 171.113.174.*
这文笔,这分段,看得太舒服了
你作文儿肯定也很好
【 在 vern (danfue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学和初中就是在80和90年代乡下民办学校上的学。
: 当年,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流动性很大。从学历看,基本上是小学学历老师教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教初中。
: 有高中学历的老师凤毛麟角,是用来带初三毕业班的。全校唯一受到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是师专毕业的化学老师,曾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也是唯一的公办教师。
: 在我上初中时,学校已经走向衰败,本来就严重缺乏师资,而拥有高中学历的好老师几乎都跑光了,到了初三时基本完全停课,只剩几个还想参加中考(农村学生大多数是考中专)的学生自己看书自学。其他学生都已经中途辍学、退学(回家种地、学手艺,或直接打工)。初一入学时
: 初一时,学校缺英语老师,由教历史的老师代教英语;到初二时,原来的唯一的物理老师退休了,没人补空缺,由体育老师代教物理;到初三时,全校唯一的化学老师调转到镇中学,整个初三化学完全靠自己看课本自学。
: 在我之前连续两届初三毕业班,升学率都是0(连考上中专的都没有)。
: 很感激曾经的老校长,他是几乎每天都能来教室查看,给我们鼓劲的人,他把往届多年积累的学习资料、复习题都给了我一份。还曾经对我说:“你应该是一个学习的好料,但我这个学校现在的老师帮不上你,你只能靠自己考高中,能考进省重点高中,就会有好老师来教你了。”
: 整个初三,几乎没有上过一堂完整的课,没有经历过一次正规的模拟考试。校长给的很多复习资料都没有参考答案,只能靠自己琢磨。但凡有参考答案的试题,我都先收起来,定期当作模拟考卷,答完自己改,自己判。
: 其实,在乡下民办初中复习中考最大的难点还不仅仅是缺乏师资和复习资料,而是没有学习的参考系。
: 如果能就读于一所重点初中,用前几年中考升学人数(或比例)作为参考,再看看自己在学校模拟考试时的排名,就能对自己中考成功率有一个基本的预估。但是在我们乡下的初中,连续几年都没有一个升学的学生,就算你始终排第一对中考也没有任何参考价值,只能自己孤独的前行
: 最后的中考要去县里参加,校长带着全部9名参加中考的毕业生在县城一个很简陋的小旅店住了三天,离中考考场大约有半小时步行的距离。当时,住宿费30元是交给校长统一办理入住的。除此之外,母亲给了50元生活费。不过,饭店太贵我舍不得花,中考三天基本都是在街头买的馒
: 中考过程比较正常,最担心的是英语,我知道自己英语考的不好。
: 最后,中考成绩出来了,一点也不意外,英语刚及格(我就那个水平,也是正常发挥)。但最后总成绩超过省重点高中11分,我成为全校唯一升入高中的毕业生。
: 在我中考结束后,我就读过的那个初中就解散了。校舍被租给一个木材加工厂,专门生产一次性筷子。老师们都下岗了,有的转做护林员,有的跑运输,有的开澡堂子。据说,老校长早就想把学校解散,但因为看我还有考学希望,就把学校又延续了一年。
: 当年全县一共5000多名中考考生,省重点统招名额是240人,另外有240人需要自费。
: 进入高中后,我才惊讶的了解到,原来县城排名第一的重点初中,全校800多人,竟然有11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全县排名第二的初中,400多人,大约有4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这样,全县其余40多初中学校,4000名考生,只剩下90个省重点高中名额。就这90个名额,也是分布不均的,
: 高中一共分为8个班,每个班30名统招生,30名自费生,我中考成绩排名第21。
: 相当一部分县城初中的学生,中考前都搞到了各类获奖加分、各类评优加分、各类政策加分,甚至还有少数民族加分,基本都在5-20分不等。而我们乡下初中生,中考前都没听说过,也不可能获得加分资格,只能凭裸分竞争。
: 县城初中考上来的高中生,一般都会有很多原来的同学分布在各个班级,会在学校各个地方遇到熟人。而我们乡镇初中考上的学生,没一个认识的人,只能自卑而沉默的观望县城学生跟老同学们欢笑、寒暄。
: 刚上高中时,很羡慕哪些能把英语课文读的朗朗上口的县城学生,而且是第一次见到能反复播放英语录音的磁带机。很长一段时间,就怕英语老师叫我站起来读课文,怕别人听到我读英语课文的笑声。实话讲,我初中时,只在初一由历史老师教了一年英语,其余两年都靠刷题和查字典
: 高中第一次期中考试,我考了班级第8名,英语又是我的瘸腿科目。之后整个高一、高二的成绩基本都被英语拖累,不过,总成绩都还能保持前5名。到了高三,我的英语终于达到了班级中等略偏上的水平,总成绩排进了班级前3。
: 我很感谢高中的物理老师,看我物理成绩不错,做题速度很快,提拔我当物理课代表。同时私下给了我一些物理学习资料和习题让我提前自学。因此,我高中物理成绩一直不错。在高二和高三还拿到了各类物理竞赛奖项。
: 高考是我经历的受城乡教育资源影响最小的考试,我最终拿到了北京985大学的通知书。
: 我很庆幸当年的中考英语没有口语和听力,如果算上这两项,我的相对成绩估计要落后不止11分,我将永远失去上省重点中学的资格。
: 我很庆幸当年的高考英语也没有口语和听力,如果算上这两项,我可能上不了985了。
: 我很庆幸当年中高考没遇到“顶替者”,如果中高考成绩被人顶替,在当年那种闭塞的环境下,我也只能无奈接受。
: 虽然我现在也把自己的孩子送到迪斯尼、贝乐学英语,不希望向我一样输在起跑线上。但我一直反对将英语口语、听力,甚至英语这门课列为中、高考科目。英语成绩是与教育资源相关性最大的科目。在城乡教育差异日益拉大的情况下,这会断送更多寒门子弟上学的路。
: 很多人说现在北京学生上学不易、竞争激烈。那是因为没有在农村上过学,没有领教过教育资源的不公,没有经历过农村学生与命运抗争的苦。
: 北京人大附中的学生不会理解毛坦厂中学的苦,实际上,很多农村学生连上毛坦厂中学的资格都没有。
--
FROM 124.16.226.*
这就跟人家说Black live mater
你回All live mater
一个性质
【 在 almondwu (Baulson·胖子控) 的大作中提到: 】
: 众生皆苦,你觉得城里孩子不知道乡下孩子的苦,同样乡下孩子也不知道城里孩子的苦。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124.16.226.*
农村也分家境好坏,弄到城里读书算家境好的。
【 在 Group 的大作中提到: 】
: 县城排名第一的重点初中,全校800多人,竟然有11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全县排名第二的初中,400多人,大约有40人考上省重点高中。
: 这里面有些农村家长在小学和初中阶段就把孩子弄到城里读书了吧?我们那儿很常见。初中时就有好多住宿生了,都是家在农村的
--
FROM 219.239.227.*
不太信,挺扯淡的,我也是农村上的中学,不像你说的这样
【 在 vern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小学和初中就是在80和90年代乡下民办学校上的学。
: 当年,学校的老师几乎都是民办教师,流动性很大。从学历看,基本上是小学学历老师教小学,初中学历的老师教初中。
: 有高中学历的老师凤毛麟角,是用来带初三毕业班的。全校唯一受到过高等教育的老师,是师专毕业的化学老师,曾是学校的镇校之宝,也是唯一的公办教师。
: ...................
--
FROM 111.199.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