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90年代北京的小升初,大波哄和特长生
城里往郊区转学?说的是牛栏山一中吗?哈哈。那时候突然有个牛栏山一中出了个高考状元,听听这名字,牛栏山,土掉渣,神话一样。我们学校还确实有个家长把孩子转学去牛栏山一中住校了。现在这学校还很厉害吗?
四中那会儿只有高中,级别是全国重点中学,是全北京市的初中生都可以跨区填志愿报考的,而且就是通过公平的中考,进了四中,只要进年级前130,就稳能在高考中中奖top 2。现在四中好像把什么当年西城区的大波哄还是二类中学吞了当初中部了。八中那会儿就叫“少年班”,不叫什么八少八素,我邻居哥们就是八中少年班上的P大。
那会儿大家通过中考,高中成功晋级到四中或者其它市重点中学,很轻松的事情,踏踏实实学好校内的课本,考好试就行了,真的是从小学到中学,不用花家里一毛钱。
其实现在也一样可以做到啊! 为什么都心理变态一样的非要给那些狗屁课外班送钱呢? 当年父母不用一分钱,都能培养我们好好读书,上好大学,出来工作赚钱,难道就是给现在的狗屁课外班送钱的?
【 在 vegetbl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这可能是城里的普小,郊区的就三种:保送(农村区重点一类的),大拨轰,特长(就是感觉去了个很远的学校,也不知道人家怎么去的)。那时候人真尼玛淳朴啊,本青的老师自己的娃也在班里,每天都挨揍,中学去了大拨轰。
: 区重点分班,保送生几个班(其中可能会有一个关系重点班),大拨轰来的单独一个班
: 那时候学校之间差距真没那么大,郊区农村这边也能走几个四中八中啥的(人大附那时候还属于默默无闻的),甚至还有城里往郊区这边转学的
: ...................
--
FROM 75.74.198.*
90年代的北京已经很有物质保障,我们那会儿上中学也都讲究穿名牌了。
那会儿北京市一年十几万二十万京籍高考生,几所名牌大学的名额也就是那么点,比例很低,考学的竞争相当激烈的。但是都是踏踏实实凭自己的学习能力拼高考,谁家大傻子似的花钱去外面补课啊。
我倒没感到现在教育竞争激烈,当年在北京有能力高考上好大学的,穿越到这个年代,成绩依旧好。所以这波人的孩子,今天,有意志力不坚定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心态健康,不会傻到既被各种课外班骗钱,又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毁了。
【 在 shiningway 的大作中提到: 】
: 社会变化蛮大的,教育的变化也很大。
: 物质有保障了,都希望阶级更进一层,竞争激烈是难以避免的。
: 不要说中小学教育,就是人在职场的,也时时刻刻感悟到海归、各类牛人的到来
--
FROM 75.74.198.*
70尾巴85前出生的,北京绝对是10几万高考生,那会儿是人口高峰啊,要不然怎么82年开始计划生育了呢。
【 在 vegetblebird 的大作中提到: 】
: 扯,高考生五六万顶天了,中考都刷下去了
--
FROM 75.74.198.*
是我说的,但是那会儿小学上奥数奥英班的人非常少,比例很低,大部分都是弄学校这点功课,然后可能去少年宫学点什么,基本上也不花什么钱,可以视作免费了。
不过我记得90年代朝阳学校都比较烂啊,也就80和陈经纶还凑合。四中那会儿是北京市唯一有室内游泳馆的中学吧?现在四中硬件是不是都排不上号了?总之那会儿四中掐尖就是公平的中考,特长生几个市重点区重点都招的,主要是搞体育的和乐器的,都练得挺棒的,还有搞棋类特长保送清华的,然后,这些特长生,凭特长降分去好大学。不过也有很多陪跑的,没得到高考降分的实惠,但是比起现在这种陪跑人数,根本不算什么,而且那会儿也花不了多少钱,哪像现在这种一窝蜂的搞这个体育弄那个乐器,钱花了却没半点成就。那个年代人们就是很务实,自己有几根葱,几斤几两,都很有自知之明,所以反而成功率高,觉得自家孩子不行的,根本不瞎花钱掺和。
【 在 leosunnymilo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会儿至少西城和朝阳已经在搞奥数了,其它区不了解。朝阳属于全区所有学校选拔,选出来的学生去上培训班。西城也是类似,但感觉比朝阳更市场经济一些。不知道这种算不算你说的课外班。
: 感觉那时候的家长心态就是:孩子有能力考上我就支持,没能力,也不叽歪。不像现在,有没有都要搏一搏。
: 那会儿四中在北京就是神一样的存在,基本没有抗衡的吧? 另外,四中也招特长生的,我小学同学游泳特长,最后进了四中。大学去了哪儿就不清楚了。
: ...................
--
FROM 75.74.198.*
你不是北京人,没有过这美好的过去,所以不懂我们为什么怀旧。我们那会儿除了上学,还有很快乐的校园生活,家庭生活,都是大大的良民,不是唯利是图拼命钻营的那一种。
【 在 liuxiaoyan 的大作中提到: 】
: 神烦看到沉浸在过去拔不出来的帖子。
: 刻舟求剑啊,古人诚不欺我。
--
FROM 75.74.198.*
你怎么知道90年代北京人没钱?那个年代北京的物质生活非常好了。实际上80年代北京的生活就很好了,老百姓吃穿用度都是除了上海之外,其它省市根本不能比的。只不过是大家比较务实,搞就搞出个样子,练出特长生的级别,如果没有规划要搞出个样子,那我们宁愿街上疯跑或者宅家打游戏机。
现在那么多弄滑雪,冰球什么的,这叫有钱啊?是因为物质水平提高所以学的起了才学的?别逗了。明明是一窝蜂的以为这是追求高大上,实则被人玩了当韭菜。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根本原因是那会儿没钱
: 现在不是富了
: 就像我读书那会儿会滑冰 滑雪的少,那你学的起吗
: ...................
--
FROM 75.74.198.*
那会儿四中每年能有一百三五十个清北,其它市重点也能有三四十个清北,区重点丰收年也能有10个以上清北。
我记得那时候英语班也随了奥数,就叫奥林匹克英语。小学开英语课的也是就学26个字母,几句话,几十个单词。但是一点没耽误我们上中学之后英语的学习啊,大学该考G考T也没被耽误。所以不理解为什么现在这帮人非要给孩子弄成小学毕业就能刷高考卷子的水平,哈哈。
【 在 leosunnymilo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啊,那会比较务实。嗯,能上奥数的都是要考试选拔的,肯定不多。英语才刚刚起来,那时候如果家长支持外面学英语的那都是有眼光的,也是有点儿家底的。有些小学都没有开英语课。
: 对,朝阳最好的就是80,陈经纶其次吧。四中是不是唯一有室内游泳馆的我不确定,但是四中的六边形教室应该是唯一的,哈哈哈。那会儿四中不叫掐尖了吧,那就是公平考进去的,家住的比较远的区县孩子,还可以住校。那时候四中才是真正意义上汇集了北京最优秀的一批学生,高考清北数哪家也比不上啊,北京市的。
--
FROM 75.74.198.*
我不用查,那个年代是我的中小学年代,亲历的。而你只能靠查。
90年代有私家车很重要吗?北京公交地铁那么发达,打出租车也方便。而且那会儿3环以外都是农村,不需要有小汽车做代步工具。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连北京人90年代没钱都不承认?
: 你自己查查,90年代北京有多少私家车
:
--
FROM 75.74.198.*
我不需要鸡娃。你受什么伤了,那么恨自己的青少年时代。
【 在 liuxiaoyan 的大作中提到: 】
: 土生土长的正经北京人,表示怀旧挺无聊的,完全无法指导现在的生活,毫无意义,有那功夫不如想想怎么鸡娃鸡的更得法一些。
: 补充一点省的说我屁股歪,当年也是伪学霸一枚,中学六年都在市重点上的。
--
FROM 75.74.198.*
你?别逗了。
你北京的跑上海读什么研? 我们那一波的都是去万恶美帝好不好。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以为我哪里的
: 我也北京的
: 还公交地铁发达,你知道北京90年代几条地铁线啊
: ...................
--
FROM 75.7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