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90年代北京的小升初,大波哄和特长生
10块钱起步。开出租的,开旅游大巴的,那会儿都特赚钱。比在事业单位强太多太多,那会儿事业单位一个月也就1000多,惨啊。
【 在 shuang99 的大作中提到: 】
: 的哥真那么有钱吗?
: 那时候北京起步价多少?
: 一天要拉多少趟?
: ...................
--
FROM 75.74.198.*
很多单位,可以私下接点活,有机会捞外快,你可明白?
【 在 shuang99 的大作中提到: 】
: 除了你说的开出租和外企的 那也没有挣钱多的了啊
: 北京这两个群体才多少人
: 你家是这两种家庭吗
: ...................
--
FROM 75.74.198.*
已经开始回升了,那人数也多不过我们那会儿,没什么可担心的。
把瞎报班的时间精力省下来,好好消化课本上的内容,就能有好成绩。
【 在 lilyhous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家娃这两年高考?以后高考人数越来越多,这两年低谷而已
--
FROM 75.74.198.*
中考满分是630吧?我糊涂了,生物历史应该是高二会考。
【 在 itworker 的大作中提到: 】
: 95年5门,语数英物理化学,体育30分
: 前后两三年都是
:
: ...................
--
FROM 75.74.198.*
你说的和我说的都是那个年代的真实情况。
不过有一点你忽略了,你们那会儿刚毕业进国企单位的工资是死的,我们的父母在单位工作很多年了,已经有了各种赚外快的路子,外快可以是工资的好几倍。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 收入这一块,楼主说的不太准确。90年代,一般单位的月收入也就几百块钱。我94年大学毕业,建筑行业,当时我记得毕业找工作时,一个单位开出800元的月薪(实际上到不了这么多),我们都觉得是特别高的工资。那时候父母的月工资也就四五百。
: 的哥挣得确实多,那是有时代因素和行业因素,挣得虽然多,但是大家也并不觉得的哥高人一等,更没有什么好女非的哥不嫁的说法。普遍还是觉得这个职业社会地位不高。
: 开旅游大巴的挣得比的哥还多,那是因为带外宾团分回扣分的狠。我认识一个旅游学院的小姑娘,假期打工带俩美国老人,一趟下来,去美国的机票外带一年的留学学费就挣出来了。回扣导游和司机是五五分帐。你算算那时候他们得挣多少钱。
: ...................
--
FROM 75.74.198.*
有点意思,正好我们当年也是高考人口高峰,然后我们的孩子也是高考人口高峰,这不是挺好的,更有种熟门熟路的感觉了。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08年北京户籍新生儿突破10万,13年到达高峰是14万多,然后是下降趋势
: 最难的应该是11年-14年出生的这批孩子,08年-10年都在10w出头,11年出现上升趋势,有 12.5w 12年14.5w 13年13.6 之后又下降10w以下,按照上学的比例,今年1年级-3年级的这批孩子是人数相对最多的一个年龄段
:
--
FROM 75.74.198.*
现在学起来也不累,累的都是庸人自扰的那些报班狂人。像我们这种不给孩子加码,踏踏实实的,从小学就学好校内课本的,主副科都认真对待的,上初中高中也不会累。
【 在 wang77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十八线小城,只有地理和生物是糊弄过去的,其他语数英物化史政都要中考,我还赶上了第一年考体育。因为高考是3+2,不确定大家是文科理科,所以全部高考科目在初中都不敢糊弄。比现在的全科中考也就少两门,但那时学起来没觉得多累,成绩也不是非得科科满分才能上重点高中。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Android」
--
FROM 75.74.198.*
除了高考人口相近之外,还有智商回归均值,也就是说,虽然现在的北京孩子父母很多都是当年外地考进北京的各省人才,但是融进来了之后,十几万考生的智商分布比例,和我们当年其实也是一样的。区别就是外省人才自身特别努力,带着孩子过度的用功,可是小学期间过度用功带来的红利,到了初中就越来越不明显了,高中之后更是0。所以,想明白了的,就按着我们当年那样,反倒轻轻松松的该上什么大学就可以考上什么大学。为了小升初上很厉害的中学,花时间和钱全民弄奥数,很吃亏,明明可以像我们那会儿一样用中考解决。
【 在 pumc 的大作中提到: 】
: 08年北京户籍新生儿突破10万,13年到达高峰是14万多,然后是下降趋势
: 最难的应该是11年-14年出生的这批孩子,08年-10年都在10w出头,11年出现上升趋势,有 12.5w 12年14.5w 13年13.6 之后又下降10w以下,按照上学的比例,今年1年级-3年级的这批孩子是人数相对最多的一个年龄段
:
--
FROM 75.74.198.*
你们那会儿海淀的是不是父母大学老师比较多啊?我们只知道迎春杯,都不知道幼苗杯智慧杯。那会儿海淀小学升初中有统考?那岂不是很公正,比我们这种保送推荐制度猫腻少。
【 在 FSCMajor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海淀好像不是这样。
: 升学有三种途径。
: 第一,奥数报送。迎春杯,幼苗杯,智慧杯获奖(北京市前30左右吧),人大附中华校A班。直接签约人大附中实验班。刘彭芝亲自给家长发录取通知书。相当于现在的早陪和保送。
: ...................
--
FROM 75.74.198.*
那你们这三五十人后来是靠搞竞赛保送,还是照常参加高考?
我记得我们那会儿走文体特长生的还真不少的。东西城那会儿搞文艺体育特长比较多,当然相对于学生总数而言比例不高,但是坚持练下来的还是搞出点升学渠道了。
【 在 FSCMajor 的大作中提到: 】
: 海淀的优势就是家长,这边都是高校和研究所。父母都是大学教授,中科院各个所的科研人员。
: 三个杯赛其实到决赛都是同样的那三五十人。大家互相都是市奥数班或者华校的同学。
: 那时候的小升初统考算是很公正吧,反正机会给你了,考不到那个分数也怪不得别人。
: ...................
--
FROM 75.74.19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