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90年代北京的小升初,大波哄和特长生
你这可能是城里的普小,郊区的就三种:保送(农村区重点一类的),大拨轰,特长(就是感觉去了个很远的学校,也不知道人家怎么去的)。那时候人真尼玛淳朴啊,本青的老师自己的娃也在班里,每天都挨揍,中学去了大拨轰。
区重点分班,保送生几个班(其中可能会有一个关系重点班),大拨轰来的单独一个班
那时候学校之间差距真没那么大,郊区农村这边也能走几个四中八中啥的(人大附那时候还属于默默无闻的),甚至还有城里往郊区这边转学的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小升初的孩子,如今自己的孩子也都小升初了吧?
: 记得那会儿在北京上普小的小升初途径就三条:保送,推荐,大波哄。一个班40来人,通常只有2个保送进一类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五六个保送去二类中学的名额,三两个推荐生名额(参加区级市级重点中学自己出卷的选拔考试)。感觉那会儿的小升初的政策还是比较公平的,也没有多大压力,小学生在外面上补课班的几乎没有,上拔高班(奥数奥英)的也是极个别少数。推荐生的名额和保送二类中学的名额,只能二选一,如果推荐生没有考上区市级重点,就只能大波哄了。一个班80%的学生都是大波哄,家长和孩子心态也都挺正常的,一点没像现在的家长那么矫情事妈,觉得自己孩子上了差中学,天都踏了没前途了。
: 保送和推荐名额有没有猫腻?当然是有的,比如小学老师的孩子,学习中等偏下,都可以挤掉班里的千年老二,拿到进区市重点中学的名额,把千年老二逼得只能被保送去二类中学。没有重点中学关系的家长,通常也不敢选择推荐名额,多是选择保送去二类中学。但是总体上,还是比较公正的。虽然没有什么统一的小升初考试,但是6年下来,谁家孩子在班里是什么位置排名,也是很明显的,无争议的事情。
: ...................
--
FROM 223.72.251.*
扯,高考生五六万顶天了,中考都刷下去了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90年代的北京已经很有物质保障,我们那会儿上中学也都讲究穿名牌了。
: 那会儿北京市一年十几万二十万京籍高考生,几所名牌大学的名额也就是那么点,比例很低,考学的竞争相当激烈的。但是都是踏踏实实凭自己的学习能力拼高考,谁家大傻子似的花钱去外面补课啊。
: 我倒没感到现在教育竞争激烈,当年在北京有能力高考上好大学的,穿越到这个年代,成绩依旧好。所以这波人的孩子,今天,有意志力不坚定的,但是大部分还是心态健康,不会傻到既被各种课外班骗钱,又把孩子的身心健康毁了。
: ...................
--
FROM 117.136.0.*
没有,那时候北京中考上普高的特少,百分之五十多是技校中专职高,那时候好多普高还有职高部呢
【 在 BigTTBeHappy 的大作中提到: 】
: 70尾巴85前出生的,北京绝对是10几万高考生,那会儿是人口高峰啊,要不然怎么82年开始计划生育了呢。
:
--
FROM 117.136.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