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ttps://mp.weixin.qq.com/s/IMPBQuUwPc1QxXTgPGJz-A13岁获得国际数学奥林匹克竞赛(IMO)铜牌;12岁获得IMO银牌;13岁获得IMO金牌;14岁进入弗林德斯大学;16岁获得学士学位;17岁获得弗林德斯大学硕士学位;21岁获得普林斯顿大学博士学位 ;24岁起在加利福尼亚大学洛杉矶分校担任教授;31岁获得菲尔茨奖、拉马努金奖和麦克阿瑟天才奖;33岁获得艾伦·沃特曼奖;40岁获得科学突破奖。
这份耀眼的成绩单属于陶哲轩,他被誉为当代数学界的莫扎特,是世界上最好的数学家之一。
看名字你也知道,陶哲轩是华人,长相也是典型的中国人。他父亲是上海人,后来就读于香港大学,然后移民澳大利亚;他母亲也是中国人,和父亲是大学同学。
在14岁上大学之前,陶哲轩的受教育履历是这样的:
2岁,开始用数字积木教别人运算,展现出数学早慧;
3岁,进入一所私立小学,数学成绩很好,但因无法与大孩子相处而退学,转而进入一所幼儿园;
4岁,加入南澳大利亚天才儿童协会;
5岁,进入一所公立小学,直接上2年级,但数学课是在5年级上;
7岁,在一所中学旁听数学课;
8岁,进入中学,但有三分之一的时间是在弗林德斯大学旁听数学和物理。
看完这份履历表,我只有一个感叹:天才,不走寻常路。我接着想到的是,如果陶哲轩在中国上学,会怎样?
在我们现行的教育体系中,3岁进小学,发现不合适就退学,你以为小学是你家开的?哪所小学5年级的数学课让一个刚入学就2年级的新生旁听?哪一所中学的数学课允许一个7岁的小学生旁听?哪一所中学允许你三分之一的时间光明正大不去学校?
近来,教育部发布的《义务教育质量评价指南》提出要“严控考试次数,不公布考试成绩和排名,实行均衡编班,不分重点班、快慢班……”,反对的是唯分数论、唯升学倾向。
陶哲轩的求学经历,展现的就是唯升学倾向,但这是天才成长的必然选择。我们现行的教育规定,对培养天才很不利。
不分重点班,是让天才给普娃陪跑。对任何一个教学班,老师的讲课进度都是关注大多数学生,目的是让大多数学生听懂。每次上课时,班上的几个学霸都会感觉很无聊,明明听一遍看一眼就懂的东西,老师非要翻来覆去讲,而且还不断重复一些机械性的枯燥练习。这就像让姚明陪潘长江打篮球,对姚明来说是一种折磨,对球技也没有任何提高。
每一所学校都有学习能力超强的学生,如果把这些学生集中到一个班,教学进度可以适当加快,教学难度也可以适当加深,并且这些学生也不会感到吃力,何乐而不为?
天才在校内的普通班吃不饱,听课基本在浪费时间,是当前教育面临的实际情况。这种状况短期看不出影响,长期看来会阻碍中国科学技术的进步。
2005年,温家宝总理看望钱学森时,钱老感慨地说:“这么多年培养的学生,还没有哪一个的学术成就,能够跟民国时期培养的大师相比。”钱老又发问:“为什么我们的学校总是培养不出杰出的人才?”
这个问题被称为中国教育的钱学森之问,引发了教育界的广泛反思。
对于某个学科中有天赋的少年儿童,有针对性的进行特殊培养,或许能解决钱学森之问。不妨看看外国的做法:
在美国,天才教育被称为Gifted and TalentedEducation,简称GATE。20世纪70年代,美国颁布了一项全国性的《天才教育法》,规定天才儿童有权利得到适合自己的教育服务。基本上所有学校都设立了“天才与资优教育计划”。
虽然美国的快乐教育出现了一批反智的红脖子,但正是这些约占人口3%的天才和精英,保证了美国在科技、经济等方面的极大优势。
韩国在本世纪初颁布了《英才教育振兴法》,建立了一批重点中学和重点班,把中学与大学教育相结合,为天才培养创造了更便捷的途径。
将近20年过去了,韩国的英才教育也涌现出了一批高精尖人才,釜山理科高中甚至被誉为科学家的摇篮,芯片半导体产业领先全球。
他山之石,可以攻玉。教育并不排除卓越,一碗水端平是对天才的极大浪费。
中国这么大,一定有更多的陶哲轩正在普通班陪跑,最终在日复一日的低水平重复中沦为常人。为了解决钱学森之问,建立中国特色的天才培养体系迫在眉睫。
不要埋没了中国的陶哲轩们!
--
FROM 125.122.1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