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到那个自家孩子不自信求助的帖子,想起最近看到的理论,分享一下。这个理论名称叫做“客体关系理论”(Object Relations theory)。
这个理论概括成一句话,就是“性格,是一个人内在关系模式。”
再细分成三句话:
性格,在关系中形成
性格,在关系中展现(本帖不细说)
性格,在关系中改变(本帖不细说)
这三句话中的性格,就是自我、人格等词汇的同义词,也可以是“问题”的同义词(注:大家可以把这些词带进去体会一下)。
这里两个名词,主体和客体,主体就是自己。客体对于孩子而言,就是父母、爷奶、姥姥姥爷、玩具熊等等。但是一般养育情况下最重要的是(按排序)妈妈的r f ,妈妈,爸爸。
客体关系理论认为,一个人和他最初的重要客体构建的关系,会内化到一个人的内心深处,成为一种内在的关系模式,这就是性格、人格或自我。“最初”是多久?一般是6岁之前。6岁左右性格基本形成。
说白了,孩子的性格,就是他/她和爹妈之间的关系的内化。会形成孩子内心中的“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
有个热帖说自家孩子不够自信,希望踢足球等增加自信。又说自己要求太严等等。其实那些用来描绘性格的词汇,如自卑、自信等,很容易被理解为是一种个人特质。但实际上,它们表达的都是关系,都要借助关系的框架才能准确理解它们。
我们习惯上说,自信是“自己相信自己”。但从逻辑上讲,是没有“A相信A”这回事的,有的只是“A相信B”,所以“自己相信自己”这个说法准确的意思是“自己的一部分相信自己的另一部分”。
用“内在父母”和“内在小孩”的概念讲,自信就是“内在父母相信内在小孩”。如果在童年时,一个孩子从父母那里获得了足够的相信,他就会把这个关系模式内化到内心,从而形成了自信的内在关系模式。同样的,自卑就是“内在父母不相信内在小孩”;倔强,就是“你又不爱我,凭什么让我听你的”。
至于踢球增强自信的,孩子必须得有个教练,能够和孩子形成关系,在关系中相信孩子能做好,让孩子在关系中被相信,才有可能改善其性格。这是不容易的。而且最好父母也要和孩子逐渐改善之前的关系模式。
- 来自 水木社区APP v3.4.2
※ 修改:·condone 于 Jul 20 13:43:42 2021 修改本文·[FROM: 103.90.191.*]
※ 来源:·
https://exp.mysmth.net·[FROM: 103.90.191.*]
修改:condone FROM 103.90.191.*
FROM 103.90.19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