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阅读赏析题,感受和答案完全相反
我家也是写的轻读,目的是引发后面的重读。
【 在 watson 的大作中提到: 】
: 初一统考,“未若柳絮因风起”中“未若”应如何朗读,结合人物特点分析。
: 答案:重读,速度稍慢,把谢道韫内心的自信从容表现出来。
: 娃:轻读,第一,谢道韫是女孩子,回答问题有羞怯之感;第二,谢道韫在前面男孩之后回答,比他更好的答案,顾及前面人的感受,不宜大声否定前者。(孩子口述,大概这两点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FROM 124.64.19.*
孩子没有这样的知识储备和理解能力
孩子自己说:妈妈,你看,这是课本上的,她比划一个圈,这是老师讲的,再比划一个圈,这是考试考的,第三个圈。她认为三个圈交集很少
【 在 Lcsccc 的大作中提到: 】
: 说真的,这你得跟贵娃说清楚谢道韫当年到底是怎么读的一点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出题老师认为谢道韫是怎么读的。
: 这段文字是宣扬才女的,表达裙钗不让须眉,侄女之诗才更在侄子之上的意思。当然也展示了古代家庭文化生活轻松和谐的画面,突出谢安教子/女有方,子弟才能畅所欲言。
: 出题老师显然认为才女谢道韫没把谢朗放在眼里,所以读得重且慢,何止自信从容,说不定还朝他哥哥翻了个白眼,比了个“耶”!
: ...................
--
FROM 114.247.188.*
奈何目前就是这样的题
语文真是,这种主观理解的题,娃完败
【 在 Julietmm 的大作中提到: 】
: 要我说这种题出得就很扯
:
--
FROM 114.247.188.*
我特意又看了下考卷,考卷就是一段古文,教材里也是这段古文
但是关于哪里重读轻读,没有其他任何背景信息
除非课上老师补充,或者孩子课外自己补充
【 在 windows2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题的解题思路是结合人物特点。
: 先让孩子回答一下,谢道韫的人物特点和生平最著名的事迹是什么。
: 这不是很出名的人物,我猜要么课本教材有,要么考卷上阅读里有。
: ...................
--
FROM 106.120.73.*
你的意思是,哪怕不了解任何背景,只要这里谢小姐出口了,就可以推论出她是一个自信强大不考虑对方感受的大女主
进而可以推论出此题答案是:重读,从而体现出她的自信
是这个逻辑吗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咏絮才肯定知道
: 其实就是如何做人
: 如果真顾及前面人感受
: ...................
--
FROM 106.120.73.*
我终于理解你的逻辑了
语文就是这样思考的?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对啊
: 我的意思就是这样
: 如果她真顾及前面的人,根本不会说话的
: ...................
--
FROM 106.120.73.*
好奇你这个奥数好的理科男,怎么语文悟性这么厉害
我家初一娃,语文完败,阅读理解完全get不到点
我觉得是缺乏广泛的阅读,深刻的思考
没有历练,怎么会有领悟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上面我说了
: 这就算是悟性啊
: 如果真顾及,不会说的
: ...................
--
FROM 106.120.73.*
鲍国安那个版本?
【 在 defeatyou 的大作中提到: 】
: 一个是多读
: 一个就是我说的
: 可以适当看看电视剧
: ...................
--
FROM 106.120.73.*
我娃的思路不一样,她不是从反驳别人角度,而是从这句话本身来看,她说一句话总有轻读重读之分,最初两个字未若轻读是为了突出后面的内容重读。
这种题,我只能无奈
【 在 lilyhouse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回答的重读,因为她反驳别人。倒也解释得通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FROM 124.64.19.*
对啊,因为后面的柳絮才是重点。
除非出题者穿越了,亲眼见到谢小姐说话,否则不该只有那一个标准答案
【 在 ltln 的大作中提到: 】
:
: 其实说的挺对,我觉得应该慢悠悠轻读
:
: --来自微水木3.5.11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Phone 11」
--
FROM 124.64.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