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请教关于语文的阅读理解
第三篇
这篇文章就像这个比喻一样,真好看
草原上的云,真好看,仰头看上去,就像是一群大白马跟无数小山羊在辽阔的碧空嬉戏
【 在 greenxiayi 的大作中提到: 】
: 儿子今天语文阅读理解,15题错了6个,之前从来没碰到这种情况,都搞懵了,十分郁闷,有没有大神能帮忙分析一下,为啥他的答案是错的,答案才是对的,我是指从做题套路上,不用都指正,能指正出一道让他看明白套路就好,题目后面贴上,先谢过了。
--
FROM 220.196.193.*
总领全文字面意思也好解释呀,一个是“总”,相当于总括全文讲了啥了,不信你让他看看全文是不是讲了第一句的意思,领就是引领,怎么个紧张、热烈、急促,后面就具体形象地细讲。
悬念就是先摆出一个情况,然后后文说一说与此相关的来龙去脉。小区门口站着一只没有主人哈士奇,对谁都不搭理,唯独对着保安叫唤,这是咋回事呢。后文就讲这只二哈出现的原因、这事儿跟保安有啥关联啥啥啥的。
设置悬念的语气也会比较埋伏点儿,语感也会不一样。
男孩子嘛喜欢玄幻神奇莫测。你让他静下心来品一品,不要想当然。不能因为第一句的表述好像神乎了点,就是设置悬念,要看后文,以及通篇文章的风格。
【 在 greenxiayi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里他最不服的就是那个为什么是总领全文而不是设置悬念,至于修辞方法倒是错的无
: 话可说。
:
: ...................
--
修改:oldgirl FROM 115.227.180.*
FROM 115.227.180.*
套路要会熟用,像主观题所谓的答题套路,确实是经验的总结,答得会完善一些。
不过我更倾向于学习语文从品悟和赏析入手,把握语感和思想感情,能真正读懂并理解了,任何考法都不会有多大差池,答题方式再上个套路,就能完美了。
其实现在中学生语文阅读题,答题套路老师都会教,全国中小学生到了高年级,一眼望去都差不多套路,也算比较滑稽吧。就好像每个人都发一个筐,筐里装的是草还是宝,就需要从一开始做品悟训练。
【 在 Lcsccc 的大作中提到: 】
: 从错题来看,得有人告诉贵娃,小学语文到底在考什么,知识点到底有哪些。
: 小学语文的知识点是非常死板的,来来回回就那几句。
: 比如文章开头的作用,一定是总领全文、引出下文,中间句作用一定是过渡、承上启下,结尾作用一定是呼应开头、前后照应、总结全文等等。这种套路就算不全对,也至少对一半。除非这些固定答案在文章中明显不成立,否则写别的都是对小学语文套路一无所知。
: ...................
--
FROM 115.227.180.*
1. 《夏感》这一篇,是比较典型的总分总。这个文章的内容有点混乱,第二段描述和第三段“色彩金黄”有迷惑性哈,但是呢,看结尾。开头“紧张旋律”,结尾“紧张旋律”,结尾在拼了命的呼应开头,这就是个汉堡包的结构了。所以说第一句统领全文是没问题的。
2. 这道是把“火红的太阳”“金黄的大地”当做视觉,“麦浪翻滚”当作触觉,有个先后关系,所以不能写反。这里倒不是题有多难,而是考验表述的严谨性。
3. 这道题是选“不正确的”。全篇从头到尾没中年人什么事,肯定选这个。而第五段差不多把第一段抄一遍了,说它呼应开头没问题的。
4. 一样……一样……一样…… 典型的排比,这个题不该错啊
5. 这道题是找段落中心句。段落中心句的意思是,这一段里其它那些话,都是用来解说或者充实这一句的。如果看不出来中心句,那么可以这样想这个问题:这一段至少写了两件事,下雨和天晴。如果下雨是答案,那么天晴也必须是,于是结论就是,哪个也不能是答案。要找能把下雨和天晴两件事都括起来的那句话,就是“天气多变”了。
6. “得意地飞上天空”这是拟人,选一个拟人的句子,就是答案那句了。“鬼哭神嚎”是比喻。
从小朋友答题来看,主要问题还是基本功不牢,比如表述逻辑不严密、对常见修辞方法不熟悉,另外就是对“总分总”这种最常见的写作框架不了解。这类基本功靠课内补充就可以了,比如老师带着分析课文、讲解重点词句的时候多动脑琢磨,慢慢积累多了,就有感觉了。
【 在 greenxiayi 的大作中提到: 】
: 儿子今天语文阅读理解,15题错了6个,之前从来没碰到这种情况,都搞懵了,十分郁闷,有没有大神能帮忙分析一下,为啥他的答案是错的,答案才是对的,我是指从做题套路上,不用都指正,能指正出一道让他看明白套路就好,题目后面贴上,先谢过了。
--
修改:tokilltime FROM 114.252.190.*
FROM 1.202.27.*
非常感谢,最详细的解答了。
【 在 tokilltime (tokilltime) 的大作中提到: 】
: 1. 《夏感》这一篇,是比较典型的总分总。这个文章的内容有点混乱,第二段描述和第三段“色彩金黄”有迷惑性哈,但是呢,看结尾。开头“紧张旋律”,结尾“紧张旋律”,结尾在拼了命的呼应开头,这就是个汉堡包的结构了。所以说第一句统领全文是没问题的。
: 2. 这道是把“火红的太阳”“金黄的大地”当做视觉,“麦浪翻滚”当作触觉,有个先后关系,所以不能写反。这里倒不是题有多难,而是考验表述的严谨性。
: 3. 这道题是选“不正确的”。全篇从头到尾没中年人什么事,肯定选这个。而第五段差不多把第一段抄一遍了,说它呼应开头没问题的。
: ...................
--
FROM 119.176.92.*
不是说能引起读者好奇的内容就可以称为悬念的,一般得有比较强烈的表述方式或者非
常特殊的情节才算。。。
这是个度的问题,孩子缺少的就是对这种度的常识和把握,慢慢练吧。。。
【 在 greenxiayi (gxa)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到他另一个痛点了,就是有时候看完答案发现他想多了,然后又有时候看完答案又
: 发现想少了(怕想多了故意往想少的方向选),搞得现在不知道该往多了想还是该往少
: 了想。目前我们自己总结的套路就是如果在文章的开头阶段,就往少了想,如果在文章
: ...................
--
FROM 121.69.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