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有个疑问一直听说提前教三年级就没用了
看提前学的内容,拼音提前学有啥用?就是一二年级成绩好点而已。高年级以后都自然补齐了,只跟学习用不用心有关。
--
FROM 221.223.199.*
【 在 loisa 的大作中提到: 】
: 身边2年级的学奥数孩子,课内学到5年级的一堆…
: 而且都是配了练习册一课一课做下来的那种…
: :
从我家娃的情况看,小学有两个理解节点,1是方程,2是分数,除此小学好像没有太多内容。
初中部分,代数式是方程的进一步拓展,在理解方程的基础上结合代数式加深理解,通过因式分解把方程、代数式、实数的计算等结合理解,是一个递进过程。
在函数(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理解上又是一个节点,通过方程、代数式的学习,慢慢的过渡到面(函数图形),做了准备性学习,函数也能理解;然后就是平面几何,通过小奥接触一些平面问题,也能理解几何证明的严谨逻辑,几何还是比较难,但积累一段时间,一般性的平几证明与运算也是学的通的;
以上积累够了,一元二次就简单了,就是函数与代数式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综合问题。
最后,加强下含绝对值不等式组的学习,初中的内容应该就全覆盖了。
安排的好,初中入学前可以学完,初中正常校内学习查漏补缺,数学考95分应该不难。课后作业也飞快,等于增加了其它科目学习的宽裕度。
--
修改:scubawh FROM 221.223.199.*
FROM 221.223.199.*
【 在 lois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一直以为提前学主要为了建立自信
: 以及数学为了支撑小奥,语文为了给中学铺基础
我现在觉得小奥可以做为校内数学的支撑,不要奔拿奖的目的,适度投入时间,锻炼下思维,可为校内数学的自学奠定基础。现在觉得语文也是一整套系统逻辑,但很庞杂,无法鸡,会累死人的,防止把学习变成痛苦的事儿,语文还是紧跟校内,经常阅读,听天由命比较合理。
--
FROM 221.223.199.*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 能在小学阶段就把初中学明白的不是普娃,是牛娃。牛娃不需要提前学,不需要提前学给其他学科创造宽裕度。按部就班学都没问题。牛娃提前学虽然没有普娃那么大的副作用,但其实也是浪费时间。应该把花在提前学的时间用来扩展课外阅读或者非学科类的兴趣爱好,提高综合素质。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我家大娃的教育就是娃妈主导的,就是按照“见多识广”的综合素质培养的,“游学、课外追名师、轮滑、游泳、篮球、架子鼓、钢琴、书法等等”我觉得这也是一种“鸡娃”,然而学了一堆华而不实的肤浅,以致于思维都肤浅了,思维肤浅很容易就掉游戏坑里了,小学在成绩一般的同学眼里是学霸,到初中1年半掉到后20%,再半年逆转到摸到前10%,现在初三,在前10%-25%之间震荡。
后悔,所谓的“素质教育”毁了他,我帮助大娃看清了年级前10%的其实绝大多数也是弱鸡,但弱鸡你也追不上,因为素质教育培养了肤浅,一点儿深刻的储备都没有。
小娃我全程陪护引导,反素质教育而行之,选择数学做为长板,深刻逻辑思维能力,这是本,然后较多的阅读,语文、英语紧跟老师的要求,文体就是自己随意玩,如此,即玩得高兴,校内学习也很轻松,对以后初中的学习也是很有信心的,道德品质也非常好,所谓的素质教育见鬼去吧!
--
FROM 221.223.199.*
【 在 ptco 的大作中提到: 】
: 非学科教育和学科教育并不矛盾。不要对立起来。非学科类的培养不论是科技类的还是艺体人文类的,都是一生受益的东西,顶级高中里的很多牛娃都是多才多艺,文体全优,学科可以靠校内,其他的就主要靠校外了。
: 学习成绩不好跟非学科培养应该关系不大,除非你家在这方面投入了过多的精力,主要还是孩子本身的先天条件决定。双胞胎都可能有很大差别。
: 你家刚好两个孩子采用了两种模式,而学习成绩又差别很大,所以认为是培养模式不同造成的。其实不一定是这样。
: ...................
非学科只是没列入校内规划而已,它也是学科,当投入过多经历,广而学之,结果是比全面学科化,只是这些冠以素质教育的学科没有纳入校内体系而已。
我排斥的所谓素质教育是被社会带节奏的学科教育,很有可能是美西方主导的分化策略,通过学术交流或赞助等种种手段进行的意识形态侵蚀。
关于孩子某方面非学科的兴趣,我从来不会阻止,也不会鼓励。
我大娃的状况不是个例,他们那一批还坚持当前诠释的素质教育的基本都不出色,但夸夸其谈很行,基本要靠拼爹了。
--
FROM 221.223.199.*
【 在 forgetjed 的大作中提到: 】
: 到了老二就清醒了
:
老大时我也是清醒的,但媳妇代表的是潮流,大家都这么干。
全面素质教育的种种弊端的逻辑链条当时也没有清晰构成。
进行过程中发现素质教育也是一个坑,比最初感觉不妥还要过之。
有些家长有能耐,这种弊端在个体家庭可能还会弥补隐盖,
全民实行这种素质教育,当朴素的人口红利支撑不住时,这个社会就会出大问题。
--
FROM 221.223.199.*
【 在 smallpapay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种应该不是素质教育的错。
但我们社会的素质教育形式错了,素质教育定义本身也可能错了。
--
FROM 221.223.199.*
【 在 smallpapay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挺赞成素质教育的。因为应试教育没有培养多少适应社会的能力。当然,我也不认为弹琴唱歌就是素质教育。
首先要清晰化素质教育的素质定义。
如果素质可量化为“德、智、体、美、劳”
社会上的素质教育:
第一位“德”在哪儿体现了?“智”可以理解为学科类学习;“体”精神的载体,体魄健康很重要,主要目的是体能,并不需要达到多高的专业水平;第四位“美”文学艺术熏陶,我认为“朴素、知性、有爱好”就是美的核心,现在向形式美转换;“劳”大家都要有做点啥的能动性,不能躺平。
现在社会流行的素质教育是什么构成?什么定义?
--
FROM 221.223.199.*
【 在 smallpapaya 的大作中提到: 】
: 现在什么都叫素质教育,并没有统一标准。不过我有我自己的规划,并不是应试就是一切。
理性的素质教育当然值得推崇
--
FROM 221.223.199.*
【 在 zidan 的大作中提到: 】
: 见多识广对小时候来说还是必要的,让小孩体会了更多东西,知道自己喜欢做啥。
: 到一定的时候,就需要把精力放到一两件事情上走深度,不能再样样浅尝辄止了。学习是lifetime的事情,把握好节凑就行。
: 练体育的时候,有Long Term Development的框架,会提到小时候的运动项目应该广,然后到一定阶段就应该开始专项训练,身体的不同阶段需要训练哪些能力。学习其实也是类似的,先广后深。每个项目浅尝辄止和过早的职业化奥数训练,都是不合适的。
: ...................
见多识广是探索过程中的附带成果,很多人定位错误,直接把“见多识广”上升为目的而驱动了“走马观花”
探索是有一定深度要求的,不可能全方位探索;
见多识广为目标后,全方位“走马观花”通过努力与付出是可以达到的;
小时候过多的“走马观花”容易磨灭小孩的心性,以后想收拢就不容易了,有些特别的小孩也可能找到真爱而专注投入,但这是例外的几率,属于引导形式的脱离分子。
适当的“走马观花”也是需要的,但张弛有度,一旦做为重点突出,变为目的,就本末倒置了。
--
FROM 221.223.19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