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给娃辅导阅读理解简直就是在抬扛,求推荐辅导书籍
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
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
想给娃系统的补一补,和他每天讨论讨论培养语感。
所以请大家推荐提升阅读理解的书籍,希望是围绕教材的,相对权威一些的。
一是想着娃水平太差,从教材的阅读理解起步。
二是阅读理解的答案本身就有一定主观性,五花八门,家长自己阅读理解也不行,辨别不了,围绕教材开展的问题答案起码相对统一。
我去书店找过一些阅读理解的书,有些题的答案我接受不了,或者不明白这么答的点。
比如三下课文《燕子》第一段“……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问为什么用“凑”字比用“组”字好,我就只能笼统的说这个字显得生动一些。
答案是“凑字使燕子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
我大为疑惑,“凑”字也没有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吧,是明明白白的写在后面的“可爱的”表现出来的吧。
所以吃不准这种答案,也没法给娃讲解。
家里有老师推荐的《倍速学习法》,这种类似《教材全解》的书籍,但讲阅读理解的内容不太多。
附我跟娃抬扛的全过程:
三下《燕子》课文有一段“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问“沾”字可以换成“碰”字么?为什么?
娃答:可以。
我哭笑不得,说这个题目出的也许不那么严谨,但本意是想考你,为什么“沾”字比“碰”字好。
比如那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就是这样,用这个字也可以,但是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更好。
娃回答可是怎么不能换了啊?
第一回合,卒。
第二回合
“你看课文里说小燕子,为啥不能换为‘大燕子’呢?”
“因为燕子本来就很小啊。”
“可是大小是相对的,对于虫子来说燕子就是很大的呢。但我们一般都说小燕子,因为一说‘小燕子’就会感觉……”
“就会感觉很可爱。”
“对,所以用的字不一样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这里用沾,一沾就走,是不是很快,很轻?用碰,是不是就感觉是重重的撞过去?”
“可是也有轻轻的碰啊。”
第二回合,卒。
第三回合
“课文里还有一句,‘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据说很久以前课本里是‘几条细线’。”
“为什么改?”
“可能是觉得‘痕’字对于小朋友太难了吧。现在还是用回了原作者写的‘痕’字,这个‘痕’就比‘条’好吧。”
“哪里好了?”
“因为表现那个线细啊,一般我们说‘条’的东西,是不是会粗一点,比如一条鞭子,不那么细。”
“也有细细的鞭子啊。”
“再细的鞭子也比线粗啊,所以我们很少会用‘条’字说线的,比如我们缝衣服是拿一‘什么’线?”
“一根线吧,那用‘根’就好了。”
“但是用‘痕’字就更好了,像痕迹一样的线,不仅仅说明是远远的看过去显得很细,而且太远就看起来隐隐约约的,看不清楚,就像痕迹一样。”
“可是近看就很清楚了,嗯,远远的看就看不太清楚了。”
第三回合,win!
第四回合
“这道题‘沾’比‘碰’好,就是在这里,轻轻的一沾就走,很轻很快。”
“碰也可以很轻啊。”
第四回合,卒。
所以,娃不是在抬扛,他能同意“痕”比“条”好,但体会不到“沾”和“碰”的区别。
这个语感真的是无语了。
--
FROM 59.34.234.*
我娃二下,像这种问题,我娃大概率也会回答,可以换,沾和碰都一样。脑子想得再复杂点,他会回答:因为沾字笔画少,作者是文盲,忘了碰咋写,还是沾好写。
我娃更不止是不能体会词汇的妙处,阅读理解里最常见的讴歌美德啊具有啥正面思想意义啊,大人一看就懂套路,他都不懂。
随便瞎编例子啊,比如描写一个人馒头不小心掉地上,不扔掉,捡起来洗干净热热还能吃;衣服破了不扔掉,缝缝还能穿。
问我娃这些事说明什么的话,他会回答,说明这人特别爱吃馒头,所以掉地上也要捡起来吃;这人还穷,买不起新衣服。
感觉是人生阅历和认知都不够。咱会做是因为小时候做题的坑都踩过了,估计也是花了很长很长时间吧。所以有没有什么阅读理解常见思想意义的套路的归纳总结,好拿来集中学习学习呢?
然后娃语言表达也不行。前两天做一个题,问故事讲了什么道理,应该是要答人要有远见吧,不能目光短浅。毫无疑问,娃答不出来。根据故事他只能复述出具体的事情,无法归纳出“远见”这个抽象词,也无法概括出“只注重眼前利益”和“目光短浅”这些抽象的描述。他能说出来的还是具体的行为,比如捡馒头就是捡馒头,就算心里大约知道了这是一个好的行为,但也是很模糊的,无法表达出“艰苦朴素”这个抽象概念
--
修改:neab12ab12 FROM 219.142.119.*
FROM 219.142.119.*
别辅导,买本书让娃做了自己对答案
【 在 l0793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
: 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
: 想给娃系统的补一补,和他每天讨论讨论培养语感。
: ...................
--
FROM 210.72.26.*
个人觉得,学早了。。。再放放比较好
【 在 l0793 的大作中提到: 】
:
: 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
: 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
: 想给娃系统的补一补,和他每天讨论讨论培养语感。
:
--
FROM 62.34.110.*
哈哈,画面感好强,黄冈小状元语文详解。话说谁较真谁就输了,这时候的娃理解能力有限,记忆力超群。
--
FROM 221.222.21.*
看到这种学语文,头疼
【 在 l0793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想给娃系统的 ...
--
FROM 222.131.26.*
这不是理解的问题,这抬杠思维方式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吧,平时就是这个沟通习惯吧。
【 在 l0793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
: 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
: 想给娃系统的补一补,和他每天讨论讨论培养语感。
: ...................
--
FROM 36.112.105.*
只能说中文确实是内涵和感情比较丰富,而每个人的感受又不同,所以标准答案都是套路
所以语言的精准度决定了思维方式
--
FROM 113.105.113.*
实话实说,我娃也经常因为这种事儿,考试被扣分,小学五年级。
但是我也没办法,我自己语文当初学的就不咋样,而且一直也理解不了这些逻辑,如果非要我去考试,比如让我选择根,条,痕,那个更好,我很可能会选错,如果告诉我标准答案问我为啥,我也只能编理由,说套话,或者说,我要是做这个题,只能是觉得那个人们平时口头语不说的更好,作家可不是都不用大白话么,写大白话不是显得逼格不够么。
我相信,人家高水平的人,可能确实是一套理论的,只是我没学会,不理解而已。
【 在 l0793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
: 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
: 想给娃系统的补一补,和他每天讨论讨论培养语感。
: ...................
--
FROM 223.71.139.*
我家娃经过多年锤炼,目前已经挺上道了。课文里的字词句肯定是好的,原因要么就准确生动,要么就往文章中心思想靠。脑子都不带动的。
【 在 l0793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是三下,最近《燕子》一课的阅读理解某一道题,跟他讨论得简直像在抬扛。
: 最后总结,他就是语感太差了,理解不了。
: 想给娃系统的补一补,和他每天讨论讨论培养语感。
:
: 所以请大家推荐提升阅读理解的书籍,希望是围绕教材的,相对权威一些的。
: 一是想着娃水平太差,从教材的阅读理解起步。
: 二是阅读理解的答案本身就有一定主观性,五花八门,家长自己阅读理解也不行,辨别不了,围绕教材开展的问题答案起码相对统一。
:
: 我去书店找过一些阅读理解的书,有些题的答案我接受不了,或者不明白这么答的点。
: 比如三下课文《燕子》第一段“……凑成了那样可爱的活泼的小燕子。”
: 问为什么用“凑”字比用“组”字好,我就只能笼统的说这个字显得生动一些。
:
: 答案是“凑字使燕子的整体形象跃然纸上,字里行间流露出作者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
: 我大为疑惑,“凑”字也没有流露出对燕子的喜爱和赞美吧,是明明白白的写在后面的“可爱的”表现出来的吧。
: 所以吃不准这种答案,也没法给娃讲解。
:
: 家里有老师推荐的《倍速学习法》,这种类似《教材全解》的书籍,但讲阅读理解的内容不太多。
:
: 附我跟娃抬扛的全过程:
:
: 三下《燕子》课文有一段“有的横掠过湖面,尾尖偶尔沾了一下水面……”
: 问“沾”字可以换成“碰”字么?为什么?
:
: 娃答:可以。
:
: 我哭笑不得,说这个题目出的也许不那么严谨,但本意是想考你,为什么“沾”字比“碰”字好。
: 比如那个著名的“推敲”的典故,就是这样,用这个字也可以,但是用那个字更好,为什么更好。
: 娃回答可是怎么不能换了啊?
: 第一回合,卒。
:
: 第二回合
: “你看课文里说小燕子,为啥不能换为‘大燕子’呢?”
: “因为燕子本来就很小啊。”
: “可是大小是相对的,对于虫子来说燕子就是很大的呢。但我们一般都说小燕子,因为一说‘小燕子’就会感觉……”
: “就会感觉很可爱。”
: “对,所以用的字不一样会给人不同的感觉,这里用沾,一沾就走,是不是很快,很轻?用碰,是不是就感觉是重重的撞过去?”
: “可是也有轻轻的碰啊。”
: 第二回合,卒。
:
: 第三回合
: “课文里还有一句,‘电杆之间连着几痕细线’,据说很久以前课本里是‘几条细线’。”
: “为什么改?”
: “可能是觉得‘痕’字对于小朋友太难了吧。现在还是用回了原作者写的‘痕’字,这个‘痕’就比‘条’好吧。”
: “哪里好了?”
: “因为表现那个线细啊,一般我们说‘条’的东西,是不是会粗一点,比如一条鞭子,不那么细。”
: “也有细细的鞭子啊。”
: “再细的鞭子也比线粗啊,所以我们很少会用‘条’字说线的,比如我们缝衣服是拿一‘什么’线?”
: “一根线吧,那用‘根’就好了。”
: “但是用‘痕’字就更好了,像痕迹一样的线,不仅仅说明是远远的看过去显得很细,而且太远就看起来隐隐约约的,看不清楚,就像痕迹一样。”
: “可是近看就很清楚了,嗯,远远的看就看不太清楚了。”
: 第三回合,win!
:
: 第四回合
: “这道题‘沾’比‘碰’好,就是在这里,轻轻的一沾就走,很轻很快。”
: “碰也可以很轻啊。”
: 第四回合,卒。
:
: 所以,娃不是在抬扛,他能同意“痕”比“条”好,但体会不到“沾”和“碰”的区别。
: 这个语感真的是无语了。
: --
:
--
FROM 123.113.2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