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初中上了普校,但是很满足
社会裹挟会让人暂时迷失,有一部分人一直迷失着,一部分人会回到初心。
我家大儿升高中的时候,我已经有所回归初心了,希望孩子进普通高中,从头收拾心态,从头开始。但大儿侥幸走了校额进了6xq,也高兴,但总觉得不是最佳匹配。
小儿5年级时,因学籍等原因不在zp招生范围,我顺势不参加了,内心略有欣喜,可以正正当当地不按潮流走了。现在小儿6年级,小升初了,至今已经完全回归初心了,进什么学校都无所谓,进渣校也不怎么排斥了,有正正当当的考试就参加,没有也不焦虑,只要有良好的世界观与心态,顺带考取个大学就可以了,至于什么级别的高校不是最重要的。我甚至都能平淡地接受回高考难省高考,有些便宜能占据就占据,不能也无所谓。
【 在 ayixidelu 的大作中提到: 】
: 又逢小升初升学季,各种网络平台上,到处可见家长的焦虑。作为一个过来人,有些话想分享。
: 1. 适合孩子的,就是好学校
: 跟班里一些家长沟通,大家都认为,现在的学校(是个普校)很适合孩子。老师认真负责,学习氛围好,除了硬件,其它方面家长们都很满意。
: ...................
--
FROM 221.223.196.*
对个体来说,学习最核心的品质是专注度与自我驱动的意愿。
我家大儿其实资质还不错,小学高年级至初二,一直沉浸游戏(成瘾那种),学习的自驱及自律都不行,
现在高一,还是迷恋玩乐,最初在学校边租房以方便上学,结果空余时间全是玩,于是不租了,现在住校,每周五回家,休息的两天就是不停的玩或外出会朋友。成绩在中等与下等之间震荡,我看逐渐大概率收缩到下等层次。如此状态,6xq也没有什么助力,如果高中进一个普通中学,觉得更可能会培养出积极上进心态吧,这些都不好确定了。内因不行,任何外因都没有作用。
小儿是反向例子,一直在坑校,但目前学习态度及学习成绩都不错,感觉至少能延续到初中不差,没大变故的情况下,高中也不会差。所以,还是自律、自驱最重要,培养好内在素质比拼资源优势要实在得多。
【 在 ayixidelu 的大作中提到: 】
: 前辈好。觉得LXQ不是最佳匹配,是基于什么考虑的呢?? 高中的成绩么
:
--
FROM 221.223.196.*
我家大儿监护人有更换过,不好教,现在完全不管他学习了,靠他自己觉悟。
小儿一直是我监护,也到青春期了,我依然可以管他学习,但具体的介入只在数学这一科,做为理工课来说,数学是思维之本吧。
赞同你所说的“比如,攻克数学思维题确实有难度,如何不畏难?”
小儿卡壳的时候,我才会介入,我是无知识点介入的,就是不管知识点,用我自己的思维去探讨娃为什么卡壳?发现还是思维不够,他的难题经过我解构后都会变得简洁,我通过平几内容来提升他的思维系统,大半年以来还是有明显提升的,但依然达不到我的思维能力(非知识点),今年暑假近3个月,准备让他加强夯实平几及函数的学习,达到我的思维水平后再去刷竞赛题,先把平几做为长板培养。
你女儿的数学学习特征和我小儿有些相像。
【 在 ayixidelu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理解是,首先难度要一点点上,不能一下子太超越能力范围了。
: 然后就是孩子自己的性格。
: 我家可能有点强迫症,会用自己知道的数学知识做各种尝试。一道题有做一个多小时的。
: ...................
--
FROM 221.223.196.*
我娃只深入拓展了1门校外学科,就是奥数。
在娃学到初中奥数的平面几何篇时,我发现娃有个思维障碍,就是跳不出题目本身的技巧性,没有建立自己的一套思维体系,体现为束缚于已知条件而不具备利用条件构建桥梁的思路。之前学习了因式分解及代数转换,碰到难题也有障碍。我感觉平几的思维障碍和代数的思维障碍是同类型的思维障碍,于是我帮娃建立自己的思维体系,不管好坏,先有一个。让娃从总括方案层面构建需求,及需要解决的问题节点,再结合已知条件能得出什么推论,需求与推论之间如何建立关联?要学会构建。培养娃总括的思维习惯,具体节点再积累技巧与知识点,就是思维立足点要以自己的需求及分析为纲,而不是通过技巧及知识点来摸索答案,就这个思维基础的建立就是个长期的引导过程。这个思维基础建立后,再根据自己的需求去扩充知识点,寻求解决问题的途径;和大量学习知识点而后汇聚形成自己的思维体系是方向相反的。也不是界限分明的,主线是辅助娃先构建自我的思维体系,知识点学习也是同步的。但按培训班的步骤,不会去主动扩展知识点,在自我思维体系没有构建好之前,扩充知识点类的学习都是暂时压制的。
我觉得构建自我的思维体系非常重要,构建有困难,但反复地灌输某种思维形式也会逐步影响娃的思维习惯的。为什么用平几做为抓手?因为我发现平几很明显地反映了思维的问题。
【 在 ayixidelu 的大作中提到: 】
: 您也是前辈啊。 前辈好!
: 用平几提升思维,您能详细解释下么?? 谢谢啦
:
--
FROM 221.223.196.*
具体的都不管,其实引导娃的思维习惯,是走捷径,名师引导娃自我思考也一样,是走捷径。
完全靠娃自己探索,大多会走入费力不讨好的模式,因为他们欠缺足够的经验。而不好的思维习惯一旦形成,可能一辈子都不会扭转,一般人把这种思维误入歧途的称为“天赋不够”,我觉得很大一部分是思维方式的差异。
【 在 amiworld 的大作中提到: 】
: 看的我累,让娃自我探索不好吗?我感觉自我探索的乐趣很大,从我自身经验来看,不过过程确实累些。
--
FROM 221.223.196.*
谢谢!我是朴素、客观、自强的心态吧!
【 在 sunnywhee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特别喜欢听您说话。
--
FROM 221.223.196.*
人们习惯于把结果做为论据,就是习惯于“以果为因”
“牛蛙”如何界定?
我养了两个儿子,截然相反的两种培养方式,
我现在无法确定“牛蛙”“普娃”是由天赋决定的。
因为:1,确实看见不同娃有先天差异
2,同时看见成绩(结果出色)都是由教育引导及一两个良好的习惯养成而导致的
3,近日热议的孙维刚现象,孙老师说“让不聪明的孩子变聪明,让聪明的孩子更聪明”
所以,“牛蛙”主要是制造的,后天引导与加成是主要因素。
即使先天有差异,后天的思维架构引导与形式方法的培养是一致的,有快慢之分,但成果均是事半功倍。
所谓慢就是快,细磨慢研就是培养“天赋”
【 在 alanju 的大作中提到: 】
: 普娃怎么办? 也能如此构建思维体系吗。
--
FROM 221.223.1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