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Re: 这个事,需要和娃聊聊么?
有必要反思,分析原因。
但过去的不需要解释,找到自己问题就修缮,合理对待后来人。
【 在 airlulu 的大作中提到: 】
: 娃今年小学毕业,平时在班里人缘中等,有自己的好朋友,但票选三好总是排在符合被投票资格的人中游。
: 娃在某中学新初一的报道新闻上发现了他小学同班某男生的身影,他就很兴奋地把链接发给他那个同学,结果发现人家把他删了,再加也不通过。而他们之前还一起在篮球队,一起打游戏,属于交往偏多的,结果一毕业,人家就把他删除了。
: 出于好奇,我又验证了他微信里其他同学,发现在他加了好友的十来个同学里,居然已有4人把他删除。其中有他打交道比较多的,也有那种性格很好很温和的孩子。
: ...................
--
FROM 202.160.157.*
看了几个回帖,反思和讨好是两码事,我不知道某些人为什么会混为一谈。
反思是研究事物规律从而掌握了解人之本性。
--
FROM 202.160.157.*
反思对象可以是自己,可以是对方。
需要知道原因,是某些人敏感脆弱?还是自己无意间让别人不舒适?
自己的行为方式是触碰了别人的敏感?还是有压制嘲讽意味等?
结合自己的世界观,自我分析是否要适应世俗?还是从新定义人性?从新定义朋友?
等等,可分析的点多了去了。
【 在 almondwu 的大作中提到: 】
: 毕业了删同学有啥好反思的?看不上lz家孩子以后不想联络了呗。要是反思对方为啥看不上自己要怎么改才能让大家都喜欢自己,不是讨好是什么。对于那些二话不说就删人的孩子,断交就断交,没啥可惜的。
--
FROM 202.160.157.*
你考虑的点很广泛了,对于异常现象我们是值得去思考的,并不一定要改变自己或别人,这本就是思考人生认识社会的一个过程。孩子要学会用中性的态度去分析问题,既不自卑也不自尊,别人的差异化选择及差异化评判是别人的自由,但产生差异化总是有原因的,我们应该庆幸发现了问题,发现问题是我们提升认知的一个契机,是社会反馈的恩赐,社会即环境,了解环境才有利于把握及引导环境或规避某种环境。就是个认识过程。
【 在 demigrace 的大作中提到: 】
: 你说的这些挺有道理的,前提是对方的行为也符合这一逻辑
: 但孩子的行为有时候没啥逻辑,还有可能就是毕业了,就想换圈子了,也有可能是对方家长的要求,毕业了就清理一下孩子的朋友圈,也是有的,至于原因那可能是某次听说到这个孩子blabla,以后离远点儿这种,或者觉得这个孩子很普通,做朋友没有什么正向激励,就拜拜喽,
: 不去故意触碰别人的敏感与脆弱是社交的基本礼仪,
: ...................
--
FROM 202.160.157.*
从你很坦率地陈述一些事情,可以看出你本人是心理坦陈的。
娃已经初中了,我觉得用“教导”这个词可能不适宜,但和娃一块儿探讨事件的来由与去处,让娃多方面看清一个事件的多因与多果,之间某种因素所起的走向引导作用,及一些毫无意识掺杂的偶尔走向,等等,我觉得是有必要的。认识事件的各种走向,我们才会切实去思考需不需要调节事件的发展方向,就会思考均衡自己的喜好与社会的冲突问题,改善我们坏的意愿之外一些善良的、美好的意愿也并不是可以去执行的,这就是一个与社会磨合的过程。回复的那些或与讨好关联,或倨傲不羁的观点属实可笑,我个人是认为可笑的,我觉得那种观点反而是自卑促发的自尊使然。
【 在 airlulu 的大作中提到: 】
: 是一个同学a偷了另一个同学b的东西,玩了一上午,又送给我娃,我娃明知是b的东西却没还给b。这事确实我娃有不对的地方,但也说清楚教育完毕了。这也是为啥这次删除我想和他聊的原因,我感觉是不是我们平时在为人处事上教导太少,感觉他有时就是做傻事
--
FROM 202.160.15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