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一年级女儿问我学校发生的一件小事,我该怎么回答好
告诉孩子:如果是群体规则或组织者有执行规则的授权身份,我们可以遵守规则获取奖励;如果是个人行为,不要理她。我们是服从规则,不是服从任何个人,这个区别要厘清。
【 在 falldust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一年级的女儿说,学校有个同学拿着蛋仔的贴画做奖励,让想得贴画的同学站成一排,谁站得最直就给谁一个,她不知道这么做好不好,但又表示自己得到了贴画很开心,问我是怎么看的
: 我能体会到她的矛盾,她是很想要贴画,但在这种明显不平等的关系里获得贴画又感觉到难受,我只能先告诉她感觉不舒服咱们可以自己买,不要她的,但又觉得没给孩子解释清楚
: 我自己也有疑问这种行为能不能算得上霸凌,或者有没有可能发展成霸凌,孩子属于比较敏感很在意别人感受的人,幼儿园老师就说这孩子一看就是回家报喜不报忧那种,让我们多关注,确实孩子每次都说自己在学校很开心,交了很多朋友,但总觉得她为了交朋友总是在付出,并没有得到应有的开心,偶尔说这么一件事还是让我挺担心的
: ...................
--
FROM 202.160.159.*
父母的行为对小孩的影响非常大,小孩易于倾向于父母的行为模式。
我最初是体制内行政编制,当时我是让领导无语的人,因为领导明显偏理公平时我训斥领导;后来在社会上混,又成为让老板无语的人了,老板所有的个人权威全被我无意识地过滤而忽略了;年龄大了之后,我才意识到领导及老板当时是“憋屈”的。
另一面,对于约束我的群体规则,我是非常遵守的,即使不认同也会遵守,做不到就离开;对于由我代掌约束别人的规则,我觉得不合理就会修改尺度,让规则效应下降,所以我不会是一个好的掌权执行者。我关爱众人,但我并不会表露“善意”,从不利用“善意或施与”获取利益互换,我的利益互换都是简单直接的方式,和情感是两条轨道。
我家小娃幼儿园及小学阶段,全程由我陪护,小娃主体传承了我的风格。
【 在 zzw2010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有人能完全避免参与到自己不喜欢的行为里,一个人不喜欢的事太多了,为了工资为了谋生不都得参与么,说起来就是一个程度的问题,有多不喜欢这个行为有多想得到这个东西,现在你可以帮助教育她判断,长大的过程就是让她逐渐能够自己判断
:
--
FROM 202.160.159.*
你这个例子有些区别的,偏向某种竞争分配,而原贴“立正”偏向某种行为约束,同时“立正”行为有某种管理与被管理的意味。
嘻嘻哈哈参与也无所谓,感觉不愿就不要参加了。
【 在 wyzjm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个得看为什么要排队吧?
: 如果是贴画有限而想要的人多,贴画主不知道给谁不给谁,随便找个标准好分配而已。
: 我家娃干过类似的事。在院子里玩的时候带了几块巧克力,结果不够分。他说那就往一个桶里扔石头,扔中者得。我看一帮小崽子在那扔得不亦乐乎的,没谁觉得被霸凌了
--
FROM 202.160.1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