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在 pd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我是从最终的高考的需求来说这个事情的。
: 如果走竞赛,我说的都不一定适用。
: ...................
【如果走高考,目标TOP2,我说的可以作为参考的。】
【这个我承认,的确存在幸存者偏差】
发现上面这两个表述,可以关联在一起
个人理解上,您并不是【幸存者偏差】为前提,
而是另一种【小样本】分析,这个小样本和【幸存者】有一定相似
其实可以理解为:以【某校-已录取】的生源为样本,分析他们的教育经历,做出来的特点归纳。
建立在【已录取】基础上,任何前置的选择,都可以找到合理性;应该,某些选择有高频性
但是,很多家长的视角下,就是没有【已录取】的前提,
而P老师的观点,因为基于某个小众群体,同时是基于【高校录取】视角分析,就和家长视角有一定偏差。
这个没有谁对谁错之说
同时,对于中考的【统招】、【校额】渠道,这样的硬性【分数优先】前提下,
对于基础性重复的训练,在中考备考中的体验,可能对于【某校-本科生源】体会并不深刻
高考备考也有【基础性】重复的训练,高考录取也是硬性【分数优先】
但是,和中考的重复性训练,特别是对于【统招】、【校额】渠道,还有一些区别。
※ 修改:·Hxy001 于 Apr 26 12:56:29 2024 修改本文·[FROM: 221.222.21.*]
※ 来源:·水木社区
http://www.mysmth.net·[FROM: 221.222.21.*]
修改:Hxy001 FROM 221.222.21.*
FROM 221.222.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