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自我决定模型与自驱力
心理学上有一个“自我决定模型”,是由美国心理学家爱德华·德西和理查德·瑞安提出的一种动机理论。该理论强调人有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即自主需要、胜任需要和关系需要。当这三种基本心理需要得到满足时,人们往往会产生较强的内在动机,更积极主动地去参与活动、追求目标,实现自我成长和发展;反之,如果这些需要得不到满足,就容易导致动机缺乏、消极怠工等情况出现。
自主需要指个体渴望能依照自己的意愿去行动,对自己的行为有选择和掌控权,而非被他人强迫或过度控制,是激发内在动机的重要因素。比如一个孩子可以自主决定是先写作业还是先玩耍,而不是完全听从父母安排,这样他会更愿意主动去做事。
胜任需要意味着个体期望自己有能力去完成各项任务,感受到自己具备相应的能力和效率,在面对挑战时能取得成功。例如学生通过努力解出一道难题后,会觉得自己在学习这件事上是有胜任力的,进而增强自信心与继续学习的动力。
关系需要主要关乎个体希望与他人建立起相互联系、被他人接纳以及感受到关爱的需求。像孩子在学校里能与小伙伴友好相处、融入集体,在家中能和父母亲密互动,这些良好的关系会让其心理得到满足。
如果想激发孩子的动机,从以上任何一种需要切入都可以。我们的教育体系注重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培养,往往从“胜任”的需要切入。不知道大家是否认同这个模型,如果认同的话,家长还可以怎样更好地满足以上三个需要以激发孩子的内在动机?
--
FROM 114.249.133.*
是的,这个三个因素里自主需求最复杂。
每个人都面临各种约束条件(升学、考核),这些约束构成了一个可选择的空间。在这个空间范围内是可以实现自主的。另外这个自主不是客观的,而是主观感受,主观感受是可以被影响的。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非常赞同,也愿意去实践
: 真做起来之后
: 个人感受,落在自驱的“自”字上
: ...................
--
FROM 114.249.133.*
今天喜欢这个、明天喜欢那个怎么办?动机各种波动、变化怎么办?
【 在 jackalove 的大作中提到: 】
: 其实你可以根据自己身上自驱的、喜欢的东西,去找自我驱动的规律和方法
: 自己找出来的是最容易执行的和可复制的
: 心理学和哲学是最没门槛的
: ...................
--
FROM 114.249.133.*
因为这些需求都是主观感受,所以还是有空间的吧。
干活和自主不是绝对对立的,面对没有边界的自主孩子也会懵。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理论是很好的,但问题是社会的需求其实还是很单一的:社会主要还是需求能好好干活的人。
:
--
FROM 114.249.133.*
亲子关系好的,能先了解孩子的想法,然后再讲自己的期望,商量着制定目标,这样能让边界有些弹性,孩子的空间就也大些。
【 在 Realpig 的大作中提到: 】
: 不容易,既要孩子自主,又要符合考核
: 操作空间很小
:
--
FROM 114.249.133.*
心理学上有一个悖论:越想改变ta,越改变不了ta;越能接受ta当前的状态,ta越能自己改变。 你觉得对么?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是的啊,但洗脑只是辅助手段,不是执行的第一原则。
: 教育孩子也一样,能鸡汤当然比不能好,但不能为了洗脑放掉学习。
:
--
FROM 114.249.133.*
有本书叫《福格行为模型》,斯坦福大学行为设计实验室的创始人写的,专门讲有动机、无执行的情况。我觉得挺有帮助的。
【 在 jackalove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就是需要动态分析、动态调整、实时思考的地方
: 而不是参照一个理论直接就执行了
:
--
FROM 114.249.133.*
从我家的实践来看,挺符合这个的。
但是不知道是不是对其他家庭也适用。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感觉不太对,这是方法用的不对吧。
:
--
FROM 114.249.133.*
感觉要看强制要求的是什么?强制要求孩子考100分,ta也做不到呀。
要求过程可能更可行,但是家长能保证孩子按这个过程执行后就达到预期的结果么?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以何为主的问题,以强制要求为主导还是以“孩子的自我决定”为主导
:
--
FROM 114.249.133.*
如果孩子认同这个,并且觉得不想学时还能做点别的,应该就可以吧
【 在 yingzh 的大作中提到: 】
: 强制要求就是以学习为主,不强制就是孩子喜欢啥就搞啥
:
: #发自zSMTH-v-@HONOR YAL-AL00
--
FROM 114.249.13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