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为什么课文 《一只窝囊的大老虎》 读起来别扭
这个课文我几年前带娃读过,当时就觉得逻辑不太通畅。但一看作者是叶至善,我就估计这文章是在引入教材的时候被更改了,于是就找了原文来读。
原本的故事讲述了 “我” 扮演老虎前前后后的心理活动变化。在 “演老虎” 发生之前,班里很多小朋友都上台露脸表演,但因为老师把 “我” 给忘了,“我” 一直没有露脸的演出机会,还被父亲问起来为什么没有演过,于是心里很着急(小孩子争强好胜心态)。
等到有了演老虎的机会,“我” 发现还是没有露脸(失望),但又怕老师连这个机会都不给,于是就强行上场(不会豁虎跳,打肿脸充胖子)。这里 “我” 表达了对演老虎的过度自信,觉得自己不学动作也能演,但这个过度自信在前文给了充分的铺垫:一直以来想露个脸的热切(动机不纯,没有真的想演好一个节目),叠加对角色的轻视(不是自己真正想要的角色就不打算认真)。
最后的结果是,排练效果不佳,正式演出时更是成了笑话, “我” 对自己的轻率非常后悔,也觉得自己的表现很丢人,产生了“以后再也不演老虎” 的想法。作者在文中明确表达了这个教训给他的深刻印象——虽然没有再演老虎,但去动物园的时候还是看看老虎会不会跳。以及后来每每想起这个事情,还会觉得不好意思。
这个文章在引入课文的时候,为了收缩篇幅去掉了很多细节。细节去掉了,作者的心理活动就模糊了。“我” 急切想露脸的演出初衷、“我” 对演出工作的轻视、“我” 事后的懊悔,在改编后的版本都体现不足。粗略读起来,就变成了“试一下就再也不试了”,然而故事本身并不是这个意思(课文还是保留了原意,只是没有原文那么明显)。
至于豁虎跳这个词,这个文章是四十年前写的,讲的上世纪20年代的事情,用了现在不常用的词很正常。
--
FROM 162.156.96.*
我记得那一整个单元的课文都是童年趣事和心理描写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么一说,这篇文章还挺可爱的,贴近小孩子的心理特点
--
FROM 162.156.96.*
一九二几年 上学 还各种课外活动
确实不是一般人
【 在 omc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们假期预习的时候查了作者的家庭背景,大概就是叶圣陶孩子的作品,感叹了一下那个年代北京好学校的教育就已经和现在差不多了,而普通老百姓还大多是文盲每天愁活路。这篇课文就算学过了……
--
FROM 162.156.96.*
原文写得挺好的 就是小孩子爱看的趣事
课文受字数限制 少了很多味道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还挺喜欢原文这个调调,真实生动,是孩子该有的心态,也是孩子能写出来的作品
--
FROM 162.156.96.*
是的 我一看就觉得叶至善不至于写成这样
很多时候真的不是原作者的锅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所谓读原著还是有意义的哈哈哈
- 来自 水木说
--
FROM 162.156.96.*
课文真不用卡字数 原文上去就行 也没啥难度
【 在 Pandora 的大作中提到: 】
: 哎还是编教材的人的锅
--
FROM 162.156.96.*
删改后显得别扭 原文没什么问题 写得挺好的
【 在 sky123450x 的大作中提到: 】
: 没必要选这么别扭的文章,从小学生获奖作文里随便选一篇都比这篇好吧
--
FROM 162.156.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