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题:小学语文的决胜之道——触碰情感
我认真看了北京24年小升初的语文真题,得出这样一个结论:小学语文考察的是孩子情感理解和情感表达的能力。比如试卷中考到孩子如何表达毕业时的心情,阅读理解考察了作者与外婆的真挚感情,作文考察人生最美的是感情。
有很多人常常很疑惑,孩子字也写的不错,学习也认真,怎么语文阅读理解拿不到分,作文写出来干巴巴的,因为你的孩子缺乏情感教育。
这个问题想明白,其实小学语文也就想明白了,就是如何用正确的字和词,发出正确的音,不产生歧义病句的句子来精准表达情感,这些构成了小学语文的知识架构体系。这也解释了为什么小学语文往往女孩子的成绩要更好一点,因为女孩子情感更细腻,男孩子往往粗线条不太容易共情。
情感理解是一项非常重要的能力,但是作为父母往往忽视,也往往不知道怎么教育。我的理解,最先需要做到的是真实。父母的真实表达,能让孩子更容易吸收和理解,再通过帮孩子换位思考,达到锻炼孩子共情的能力。我举个例子,比如你工作很累回到家,孩子希望跟你一块玩个玩具,你虽然很累很不想陪,但是顾虑孩子会失望还是假装很有兴趣陪孩子玩,然后玩的时候,又难以专心。孩子接受信息都是直线型,他可能很难多想一步妈妈工作很累了很难陪我玩,他理解的就是妈妈说陪我玩又很不耐烦。所以这个时候,你如果真实表达:宝宝,妈妈今天上班有点累,妈妈也很想陪你玩,但是因为累妈妈也很难专心,希望宝宝能理解一下妈妈。孩子也许不太认同,但是在情感理解上他不会产生偏差。这就是真实表达的重要性。
其次,父母要更多通过生活场景,锻炼孩子的情感共情能力。比如带孩子去看姥姥,姥姥腿受伤了,但是外孙子来了,还是挣扎着从椅子起来去做饭。从姥姥家出来,父母就应该教育孩子,刚刚在姥姥家,姥姥有几个从椅子上挣扎站起来的动作你有没有注意到,为什么这样?因为姥姥特别高兴你来要给你做饭,但是姥姥腿脚不方便,你吃饭的时候姥姥一直很开心,那是因为姥姥很爱你,所以才笑的很开心。这些情感教育都是生活中,父母要经常让孩子通过共情的方式感受到的。
有人觉得,这么培养男孩子,会不会把男孩培养的太细腻。我的理解,共情能力是一个男孩子最优秀的品质。而且我觉得孩子小学阶段更多是感性思维培养,初高中更多是理性思维培养。
最后,阅读理解能不能拿高分,关键是理解作者和出题人的意图,这也是一种共情能力。孩子如果只满足在自己的情感和思维中,也很难拿高分。
--
修改:imql FROM 111.200.184.*
FROM 111.200.184.*
百度搜北京小升初语文试卷搜到的,主要看看小学阶段语文都考察什么
【 在 Yanght56 的大作中提到: 】
: 小升初要考试?
:
--
FROM 111.200.184.*
情感是基础,也是小学阶段考察重点。小学阶段很少要求写议论文,也很少考科普文章的阅读理解,因为这些理性思维要在初高中更高一个阶段去培养。
成语也好,古诗词也好,都是古人对于情感最浓缩和最有共鸣的表达。“感时花溅泪、恨别鸟惊心”跨越千年,依然让人共鸣,是因为人类的情感中关于感伤关于离别都是相通的,孩子需要能够去触摸这些情感。
经常听人说小学语文要尽可能的阅读,但是不去把握小学语文的本质,就跟不去掌握小学数学公式的原理。更多的阅读不就是更多的刷数学题吗?
【 在 threepiggies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不是最基本的演讲需求吗
: 事实、数据、情感
: 一层一层展开
: ...................
--
FROM 120.244.236.*
我觉得现代语文最大的问题,是抑制孩子情感创造的能力,现在满分作文全是套范文的高手。学校也不鼓励学生创造,只鼓励重复和模仿。
举个很简单的例子,现在有多少成语是新创造的?“不明觉厉”这种现在语言的表达,老师会同意用吗?
【 在 fruitful 的大作中提到: 】
: 很同意。
: 现在的语文,问题就在于对孩子提出了超出他们阅历理解能力的要求。
: 比如五年级的孩子,阅读题是宗璞的《乐书》 ,这么散的文章,还是节选,大人都不一定读懂,让5年级孩子去理解透还能做题,这种难度太大了,不是讲讲套路就能解决的事情。
: ...................
--
FROM 120.244.236.*
秋天来了,天气转凉这有啥难理解的。孩子不开心会哭,开心会笑婴幼儿时期就会。
但是为什么是天凉好了秋,而不是秋来天好凉,这是语言驾驭的能力,是需要锻炼的。
首先你要感觉到别人说秋来天好凉是什么感受。
【 在 mytt 的大作中提到: 】
: 我觉得理性思维要从小培养
: 感性的东西要靠人生阅历去丰富,而不是靠培养
: 天凉好个秋,这让孩子咋理解呢
--
修改:imql FROM 223.104.40.*
FROM 223.104.4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