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年从怀孕开始,到娃出生 在独生政策的情况下,生娃是一大成就
这种成就感让人上瘾
从小就要把最好的给娃,一点苦都不行,连对娃说娃的方式方法也要象教科书一样
往往造成父母双方管理标准的不一致
娃在这种高差的空间中,戾气得以滋养,稍微进入非舒适区,就会认为被针对,被苛
刻。连带敢理直气壮和老师顶着干!因为干了回家也不会有后果。老师也不敢真搞什么
后果。
往往进入中学后,在眺望可及的高考之下,老师开始讲班级,个人排名,家长开始考虑
区排名。但是娃的不上心已经树大根深。连英文写句子,句号之后要大写首字母都能十
有九错。然后,就会有理论支持,不要让娃适应学习,要找到适应娃的学习。然后各种
花钱,试各种课堂。就连李白,字太白,号青莲居士这样的内容都要6000元20天去上大
语文的暑假班。回来不询问,不检查。课后10天,李白和太乙真人啥关系?
然后就找各种证据,娃有病,缺钙缺跑动,感统失调。反正不是娃的错。当然,这么尽
善尽美的监护人也没错。(等大了就好了)
要说天资差,有差得过阿甘吗?
这种只管示爱,放任自流,等待奇迹。就象白素贞,一觉醒来,状元归来。
就好比西藏人当年种青稞,那就是撒了一瓢,收成一葫芦,因为确实不适合种植。可是
在现在人的努力下,在大棚等条件下,收成大是可观。
玉不琢,不成器。哪怕是个泥壶,也得不断修型。
且不说,学成书呆子。学成一个知道自己在干啥的人,行吗?交过来的东西,自己能分
得清“保证正确”,“确定不会”,“没有把握”
板凳有板凳的用处,门槛有门槛的用处。但是废物不器,也就没有型。
【 在 rliw (女友糖尿病害我蛀牙) 的大作中提到: 】
: 那些说发掘孩子的兴趣点的
: 我怀疑是培训班的托
: 尼玛琴棋书画,吹拉弹唱一圈
: ...................
--
FROM 113.44.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