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有借鉴意义!谢谢分享。现在的小孩,缺乏这样一条恩威并施的戒尺,作为家长,我需要反省。
【 在 yulin2 的大作中提到: 】
:
: 戒 尺 的 思 索 作者:张燃明
:
: 鲁迅先生在《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一文中描写他的老师时提到:“他有一条戒尺,但是不常用。”每逢我们读到此处,免不了要问,既然不常用,为什么还要有一条戒尺呢?对此,教辅资料和许多教师的解释是:戒尺是体罚学生的工具,是封建教育的象征,鲁迅先生的老师之所以不常用戒尺,是因为他反对封建教育。我认为他们对戒尺的这种认识是片面的,其结论更是牵强附会。 我小时候读过私塾,先生也有一条同样的戒尺。它是用竹片制成的,长一尺二寸,宽八分,中间略厚而两边薄薄的,削得十分光滑,握其一端,轻轻一抖,很有弹性。它的两边直线分明,先生有时用它在白纸上画格子。学生调皮时,先生就用它打学生的手心。我起初对戒尺的理解,以为它是惩罚学生的戒具,先生画线条的尺子,所以叫戒尺。 也许是这位先生惯着我吧,我在他门下读了三年书,却没有一次因为读书不专心而挨打。倒是有一天中午,我偷着到村旁的池塘里游泳,被先生逮着了。先生把我们三个学生抓到讲桌前站着。他圆睁双目,满脸通红,竖眉鼓腮。我见先生已怒发冲冠了,当时理亏而又后怕,心想:“今天不是手心被打肿,也是屁股开花了。”当先生拿起戒尺的时候,我便乖乖地把右手伸过去,将手心向上,摆出一副甘心挨打的架势。 “放下,把左手伸出来!”先生怒吼着。 我放下右手,将左手伸过去。 先生捉住我的左手,举起他手中的戒尺,高声喝问:“你还玩不玩水?”“啪”的一声就打在我的手心上。哎呀,那滋味儿真叫人难受,揪心般疼痛。打第一下时,我鼓足气。打第二下时,我咬紧牙。打第三下时,我终于忍不住“哇”地一声求饶:“我再也不玩水了。” 那情景,我至今仍记忆犹新。 起初,我是恨着先生的,更担心父母知道后不饶我。因为我那家乡的村前屋后尽是水,小孩偷着玩水,淹死在水中的事经常发生。家长发现小孩偷着玩水,出于宁可打残也不让淹死的心理,对孩子的责打甚至可以用残忍来表述。可是过了几天,我看看自己的手心,一点痕迹都没有,又察觉到父母亲好像全不知此事。我于是就想,大概是先生打了我,胸中的怒火已发泄完毕,认为我改正了错误,也就觉得没有必要再告诉我的家长。这下子可好,先生的一点小打让我免除了父母的一顿大揍。当我这么想的时候,我就渐渐地感谢先生了。回想起先生打我的左手不打右手,我更加感受到老师对学生的爱是无微不至的。直至今天,我常常思念我的老师。 后来,我上了师范学校,准备当老师了。我去拜访我的这位启蒙老师。闲谈中,我问先生:“戒尺并非常用之物,您为什么老是摆在桌子上呢?”先生笑了笑,说:“时时刻刻用它戒备我。” “什么?是戒备您的?”我十分惊奇。 “是的。我将戒尺摆在手边,让它提醒我:惩戒要有尺度,不可滥施刑罚。你知道么?戒尺宽八分是指对学生的过错要有八分的宽容和忍耐,长一尺二寸是指对发怒的老师要有120分的防范和警戒。你想想,人有五情六欲,老师亦然。我们当老师的,总是恨铁不成钢,一旦怒火中烧,情绪失控,学生不敢劝老师息怒,又没有旁人阻拦,就容易舞拳弄脚,或者随手抓起棍子棒子之类什么的,将学生一阵狂打乱揍。倘若打伤了或者打残了,岂不是违背了教育的初衷和有辱于教师的斯文么?我们那时用戒尺打学生是有规矩的,小责三,大罚五,打的是手心,重刑十二只准打屁股。打多少下,打哪个部位,都十分讲究。既打得痛,又不会打伤。刺激手心和屁股上的穴位,可以促进儿童的生长发育。即便是这样,也不准经常打,因此“不常用”。有一条戒尺在手边,就可以有效地防止老师打伤学生。我天天把戒尺放在我的眼皮底下,当我见到它的时候,我就想到为人师表者应修身养性,不可粗鲁胡来;当我拿起戒尺的时候,我似乎看到那戒尺上有一行大字:息怒!弱小生命,勿用重刑!“哦——,戒尺者,为师之戒备物也,体罚之尺度也。它惩罚学生的功能在其次,主要是防范老师发怒时打伤学生的。好一个戒尺的新解!戒尺是灭火器,戒尺是减压阀,它熄灭了老师胸中的火气,把教师对学生的伤害降到最底程度。它貌似威严,唬住了孩子;它柔靱有度,削弱了强者的损害力。联想到某些性格粗暴的家长也常常使用戒尺,我顿开茅塞,对古人的这项发明赞赏不已。用这种认识去分析鲁迅对戒尺的描写,我认为:鲁迅描写的是一位普通教师的形象,用“有一条戒尺”表现老师貌似严厉,用“不常用”来揭示老师爱学生的深刻内涵,这正是作家对社会生活的深刻理解。
:
: --
:
发自「今日水木 on iOS」
--
FROM 106.121.16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