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就是你说的琴童家长,我既听流行乐也听古典乐,也了解那些大音乐家的大致背景,但因为从小没学过什么乐器,这份喜欢和了解反而囿于听觉表面。
有多少小孩是自己喜欢乐器的,即便一开始纯粹喜欢,但练乐器对于小孩来说大概率是件痛苦的事,大部分还是被父母逼的。这种情况下如果不用考级来作为一段时间练习的检验,这效果可以想象。
国内的考级大多固定几首曲子,而有些国外的考级就好些,演奏,视奏再加听觉测试。所以考级本身没什么问题,关键在于考级标准。
【 在 querquer 的大作中提到: 】
: 但是,实际上,孩子要成才,更重要的教育资源,其实是各自家庭的文化背景、价值观的言传身教、志向和视野的潜移默化,那根本和那种”你上了这个学校我就上不了”那样的零和博弈无关了。
: 而且,如果家长在稀缺心态的驱动下,让孩子从小沉浸在补习班和题海里,希望能先去抢到眼前看起来很稀缺的学校资源,也许从长远来看,就反而浪费了孩子最大的资源-有无限可能性的少年时光和天生的好奇心,那就是爱之适足以害之了。
: 这类十九世纪就已经蔚为大成的技艺,特点是难度训练阶梯比较固定,知识总量也已经限定,只需要多加练习即可,而且学习的进度,又可以通过曲目难度或考级来衡量。这正好切合了东亚偏爱的学习法。
: ...................
--
FROM 114.80.11.2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