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吧。不应该首先设定总体结构,而是首先设定主题,就是想说啥,想表达啥,结构、内容都是为主题服务的。这篇应该是要表达作者对于雪的愉悦感。当然他的整体结构没什么大问题,但是具体文字上问题就比较多了。
具体内容,第二段是真正内容的开始。先写景,然后加上拟人的感叹“真暖和、真舒服”,有什么用处?表达了作者什么感觉?这样的拟人和写景实在不太搭,完全没有必要,尤其和第3段“壮观的北国风光”对比,简直是从乖巧的小家碧玉(好舒服好漂亮)突然变成豪放的彪形大汉(千里冰封、万里雪飘)。前面的景色有哪里能对上“望长城内外,惟余莽莽”呢?
然后出去玩雪,出门被雪海震撼了。这个倒能对上千里冰封,雪景描写放到出门后会更好,描述被震撼的景色。这部分踩雪、捧雪,其实是不错的,但是也缺乏连接和过渡。比如说踩着雪,比家里舒服。所以我高兴地在雪地奔跑,凉风吹走烦恼。再捧雪,更加凉、爽。通过这些来表达看雪的壮观,玩雪的舒爽。
堆雪人这段。开头缺点交待,突然就转到雪人了。其实可以加一句类似“妹妹提议堆个雪人”就好多了。“偏僻的地方”有必要吗?而且偏僻本身带贬义,并不适合本文的色彩。堆雪人过程,可以提议孩子多写点,凑字数凑在这里也比别的地方好些。雪人的微笑要和“我”的心情结合起来,比如写出我们堆雪人很兴奋,很好玩。然后雪人对着我微笑,这样就自然了。表达出堆雪人的乐趣。
末尾,姥姥姥爷的出现比较突兀。应该有些交待,比如:我想起了姥姥姥爷,他们曾经告诉我“瑞雪兆丰年”,所以我把照片分享给了他们,祝他们。。。不要搞生硬的升华,自然转过去最好。
【 在 admiring 的大作中提到: 】
: 儿子说他的总体结构是:先在家看到雪,从视觉角度描述雪景;然后出去玩,从触觉、听觉角度感受雪,摸雪,一起堆雪人,然后最后升华一下瑞雪兆丰年,拍个照片跟姥姥姥爷分享一下下雪的喜悦。
: 其实吧,按结构也是那么个意思。
:
--
FROM 121.69.106.1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