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天生聪慧但出身贫穷的孩子,在这世上可能遭遇什么?十年前,北京有过一个叫「青云学子计划」的教育实验,从全市六十万打工子弟中挑选出最聪明的一批孩子,所谓的「超常儿童」、「少年天才」,试图给他们提供稳定的、「因材施教」的教育,让他们不浪费天分,不从体制教育中滑落,最终能摆脱父辈的命运。”
这算是项目初衷吧?怎么理解这个初衷呢?
这篇文章,满篇都在说学习成绩,考上什么大学,取得什么学历学位。项目的目的还不明显?
所以回过头来,项目人员怎么去看待这个项目的实施,有没有浪费天分,有没有从体制教育中滑落,有没有最终摆脱父辈的命运呢?
我只是根据这篇文章里描述的从开始到结束的整个过程,操作方式,妄自揣度下这个项目发起者的初衷,对于项目的结果理想与否,应该是含有一些世俗意义上的评判标准或者至少是潜意识里的期望。这样表达够委婉了吧。
如果要说没有明确的目的,也没有任何标准,对项目认知是完全开放性的,只要觉得,孩子们过得挺好,都很健康,正直,那可能这项目会是另外的操作方式。而不是文章中所描绘的那样。
【 在 INCEPT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么和你说吧,这是一个社会实验项目,不是一个升学培训项目。成败不是以是否升入设计的学校来衡量的。要理解这一点,需要一定的人文教育。很多功利主义都是应试教育片面发展的受害者,理解能力有限,是值得惋惜的。希望中国未来少一些高分低能,急功近利,缺乏自学和自省能力的知识工具,多一些真正的知识分子。
: 发自「今日水木 on 你要唠这个我可不困了啊」
--
FROM 111.2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