感觉您应该是跟中科院心理所比较近的人士吧,看您写的挺科学的。但是一涉及到人生价值这里边有前后矛盾的地方。让人感觉有高高在上的俯视和顾影自怜的孤独,布尔乔亚风格让人不大舒服,或者也许您是有不愿意挑明的部分。其实不如掰开了揉碎了说出来,关于存在的意义。
对于这些孩子来说,如人饮水更贴切,也不用去说出来。
【 在 INCEPTION 的大作中提到: 】
: 这些孩子,从贩夫走卒家庭,变为社会中坚,靠技术和文化吃饭,这不是实实在在的更好吗?这些孩子,能够在经历实验受挫、前途动荡、实验资助者和设计者都怀疑实验的意义后,有自己独立的思考和判断,认为虽然没有顺利升学,却取得了另一些成功,能够感恩命运所赐,而不是像贵版这些清北高知一样功利狭隘怨天尤人,这难道不是远远超越了他们的父母、中科院教育家、慈善老板和我们这一代“知识分子”吗?这些孩子最终成长为丰富、坚毅、自足的人,不就是实验成功最好的证明吗?
: 发自「今日水木 on 你要唠这个我可不困了啊」
--
FROM 123.118.1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