很赞。
思路很清晰,看着大概明白阅读的方向了,剩下的可能就是按照那几个目的方向去准备书单了,很好。
【 在 cowin 的大作中提到: 】
: 通常教师都推荐多读经典,开了很多书单,可多数是娃不愿意看的。娃喜欢看的,又让家长不满意。那问题出在哪里呢?
教师开的书单,通常是值得咀嚼和琢磨的,可太费神了。小娃娃也很少能品出好和味道,不愿意读是情有可原的。而娃愿意看的书,往往由于娃的自控能力差,猪八戒吃人参果,急速突进,要么是时间花的太"多",要么是没有消化吸收的阶段。看的时候很爽,看完也就爽完了,隔几天,问他看了啥,也讲不出啥上串的话来。正是这种表现,才让家长对他们喜欢的阅读表示焦虑。
开卷有益,往往是有目的,有思想准备的开卷才能获得更多的收获。通常的娃就是看着打发时间。
为此,如果想要让娃通过阅读有收获,家长应该心里有规划,有引导。从家长的功利角度,阅读应该至少有四种功能:增长见闻,启发思考;明心见性,启迪思想;增长表达能力,阅读理解能力;增加谈资,在适当的场合能融进去。
就第一个目标,娃看爽文,通常就是开阔眼界,增长见闻,看《战争与和平》也能了解不同的生活和世界。同样的目的,难度不一样。如果不是为了装,看爽文并不差于看名著。问题在于,看了就丢了。所以,建议两点,控制时间和进度,在阶段进度要让娃结合阅读有所输出。比如看三体,让娃说一下黑暗森林法则等等。这种输出的要求是在开始阅读之前就要让娃知晓的,娃要在阅读中时不时地想到准备应付这个任务。带着任务,才会读得更实在。
就第二个目标,那才是家长更要精心准备,认真对待的内容。选择内容的时候就已经体现了家长的价值观,世界观。这种材料可长可短,往往偏短,但也有长篇的。比如一个对当前的中国有信心的家长,可以让娃认真地读《西行漫记》,(甚至可以带着娃按作者的足迹,旅行一遍。)这种认真可以体现为家长与娃共同参与的读书会。我理想的场景是,三本《西行漫记》,娃,爸,妈人手一本。每个人周六下午,一人读一段,轮流着来。读一章或几节,朗读时间不超过45分钟。读的时间结束了,就是讨论和启发式的提问回答,在这个阶段,往往就是选定材料的家长宣贯思想的过程。比如《送东阳马生序》,《卖柑者言》。。。反正《古文观止》就提供了足够的材料。如果更近代一点。鲁迅,梁实秋,丢泽东等都有值得深耕的篇章。
第三个目标就在第二个目标的基础上,有所偏重而已。《岳阳楼记》,《桃花源记》。。。先让娃自己复述,(如果用讯飞,自然就得到一篇文字稿),分析原文的篇章结构。分析作者的新奇之语。让娃体验到文字的魅力。比如一字师,比如一钩已足明天下,何必清辉满十分,为何要改成 何况清辉满十分。比如苔花如米小,也学牡丹开。。。总之,要让娃体会到,不同的表达,效果真的不一样,激起来娃的表达欲,让人称赞的表达欲,这就是根本任务。至于能熟练背诵一些名篇,是基本的任务。能背诵的文字,最终会默默被消化吸收。(然后结合复述,结合娃讲述的文字稿,分析有哪些改进机会。)
第四个目标就属于泛读了。娃愿意读的就让娃自主阅读。比如《哈利波特》《三体》。也就是个时间的引导和控制。只要前三者处理好了,第四点不是问题。
我现在的感觉是,因为物质极大丰富,反而让娃被书山迷了眼。有限的时间不能无限的阅读。从intake开始,尽早开始output,后者才是我们的目标。
: ...................
--
FROM 119.56.1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