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上文
记得最深的还是我的语文和数学老师。这两个老师也是我记忆中能最早叫出名字的老师了。语文老师杜薇薇,数学老师汪春香(低年级时我记得她也教过我们一段时间语文)。
语文老师瘦瘦的,尤其脸也很瘦,应该教我1~2年吧,或许还不到这么久,当时老师更换频繁,基本上每学期都换老师。以至于后来我得知有的学生1年级到6年级,老师都是同一拨人时,我难以相信。杜老师讲的课文内容是啥已经记不清了,那会应该还主要是学拼音吧,一边读,一边比划着去记忆。后来她是去生孩子去了,还是调走了,已不知道。
对数学老师的印象就深多了,因为那会有一段时间,为了准备口算比赛,汪老师会带我们加练,我,李欣,张泽宇都在其中(应该还有其他人,但死活及不起来还有谁了)。当时的训练,其实现在看还是不太科学的,不太和实际考试能贴合。当时主要是每天放学后,老师带我们在办公室,分开坐下。有口算练习册,在固定时间内完成练习并核对答案。但现在回头看看总是在机械的做题和对答案,对技巧的总结几乎没有。而且有的题是老师口念,和实际考试时广播放,有很大差异。
第一次去总场参加竞赛,但其实当时还是很缺乏技巧的,和平时模拟也很大差异。记得主要几种题型吧:一种是规定时间口算,就是N多道题算出答案即可,时间很紧;第二种是听力:广播念题,你口算后直接写答案。我记忆较深的就是不太适应广播,感觉听得不是很清楚,然后还没咋适应呢,题目就完事了,这一题还没算完,下一题已经在读了。
这次我和张泽宇都不行,李欣成绩不错得了个笔记本作为奖品。当时汪老师还说,平时都是我和张泽宇更快点, 没想到最后李欣反而成绩更高。现在脑海里面还有当时竞赛做卷子的场景-- 广播说算式,然后我们马上口算然后写出答案,当时速度不够,忙的手忙脚乱的,措手不及,刚写完这道题的答案,下道题都已经念完了。。。。
记得竞赛完,大家去吃了小笼包,这个店我记得是去了石河子老街,可能是叫城隍庙包子吧。记得还挺清楚,当时我把辣子和醋倒在碟子里蘸着吃,老师还逗我说:“还是你会吃。”这个店铺到我上高中的时候貌似还都在。
下午回到6分场后,我们还去了汪老师家,汪老师把我们统一交给她管理的还没花完的钱再还给我们。汪老师稍微胖一些,还记得她坐在床上摊开一堆零钱,在给我们分,腿挺胖的,哈哈。 分完钱以后,我和李欣一起去了杜老师的宿舍,主要是确认留的作业是啥,老师不在,她写在了纸上,贴在了宿舍门上,我清楚的记得那会我眼睛就不太好了,贴的位置不算高,可我却看不清上面的字,主要是李欣告诉我上面的内容的。
--
FROM 106.38.3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