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自己以及周围许多人也遇到过类似的情况,不知道时候和你娃的情况一样。
主要原因在于纠结。你娃可能想的是,写得东西要言之有物,有具体的事情可说,说的事情要有逻辑,要把事情说清楚(因此,需要自己先想清楚,这需要花时间,而且可能会和老师要求的方式对不上);而老师的标准是,词语的堆砌,不管逻辑性,只要看着好就行,不需要写清楚。如果既想顾及前者,又想按照老师的来,结果就是二者都占不上,脑袋就乱了。
实际上,像语文,简单把它看作一个应试项目就行了,不要指望学到什么。
举例来说,前两年有几个新闻,一是所谓的高考满分作文,另一个是江浙有个学生写文言文的高考作文,他的作文先是被判为刚及格,后又改为满分。另外,网上还可以查到所谓的明代状元文章(不知真假)。总的来说,如果是我评卷的话,这些文章肯定最多是刚及格。就一条,就足以枪毙这些文章:事实与观点不分。另外,这些文章经常写得特别有歧义。但是,它们很符合评卷人的口味。我们和评卷人的区别在于,我们实际上需要用文字来工作,需要对此负责,而绝大部分评卷人/出题人都是在那里瞎想,写的东西都不用负责任。
实际上,真正工作之后,回过头来,再看看上学时学的课文,有的课文的确挺好(但是,很少有老师能够看出来,并教给学生),但是,绝大部分课文都是在误导学生,应该当作反面教材,而不是让学生去学习。
我上学时看理工科教材,或者英语教材的习题题干,总有一种感觉,在绝大部分的情况,如果你已经知道这些材料要说什么,那么你不用看也能理解里面的内容;如果你不知道这些材料要说什么,那么你看了也不能理解里面的内容。换句话说,就是这些教材表达有问题。
我上学时,后来想通了,这些语文课文的作者也是普通人,绝大部分都没有接受过正规的现代教育(至少我们那个时候的课文作者是这样的),因此,水平不可能太好。而且,上学时写的东西都不用负责,咋写都行。
想通了这一点之后,感觉语文轻松了很多。
--
FROM 49.184.17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