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考ts cs的年代已经久远了,和现在的情况很不一样,有些印刻下来的思考习惯或是方
法未见得合理,随口一说哈。
每个孩子都是不同的,所以适合他们的方法应该也是不同的。光是老师或家长认识到这
点是不够的,得孩子自己充分理解。另外知识学习和考清北还不完全一样,学习能力不
等于考试能力。如果目标定了清北,那就要在如何提高考试时的知识运用能力上动脑筋
下功夫。提升考试能力的过程就是一个将自身作为研究对象不断琢磨的过程。阻碍自己
喜爱这门课程的原因是什么?不能通透理解这个物理现象的坑在哪里?这个过程中最重
要的是四个字“实事求是”,学习方法,包括计划制定,时间安排,思维方式转换,突
发情况处理,娱乐放松等等,可以参考别人,但最终要调整成适合自己的。所以每个顶
尖的学生,除了很大众化很共性的部分,都是不一样的。
举例子,我那个高中的top学生中,只有我一个人是不做课堂笔记的。不是没试过,是发
现不适合,一来影响专注听课,二来本来自身记忆力不错(客观说应该算得上优秀),
拎出一个点就能想起一条线。相对的,我使用一套简单符号系统,问号叹号三角圆圈波
浪加上颜色的组合,每个符号代表不同的意思。比如“这问题虽然作对了但还有可追究
的细节”“这题暂时没时间细想待会要再次检查”“这个知识点要再问老师”“多次错
误,严查”“已理解,近期重温”等等。这些符号标注了每个知识点的掌握程度和预期
后续动作,只有自己能看懂。同期第二名的女生,她就以笔记齐全,记录工整见长,经
常有人借阅。而看我的习题册,啥也看不出来。
“实事求是”还包括作息时间安排。我的睡眠时间从来不固定,兴奋了状态好了就多撑
一会,大脑状态不好,转换科目、锻炼调整都不行,那干脆直接上床。这也是试出来适
合自己的方式。在一次年级学习方法介绍会上,我和同学们这样讲:“我也许不是你们
中最聪明的,但论勤奋程度,我认第二没人能领第一。这不是指学习时间长,而是在时
间分配和自身状态的契合方面,我用了最多的心思,尽了最大的努力。”
所有方法以结果为导向,随时灵活调整。我觉得这可能就算是某种“学习的悟性”吧,
家长容易盯着孩子看了什么书,学习多长时间,做了多少题,不太关注到实效,或者说
细分实效本来也不那么容易看出来。注重实效的学习而非形式上的努力,这应该算是to
p学生的共性之一吧。
【 在 aiqingcome 的大作中提到: 】
: 有一点关系,不能说没关系,但是没太大关系
: 人家能考上清华北大的,主要是天赋极高,学习悟性极高
: 就是换个别的老师教,照样能考上清华北大
: ...................
--
FROM 223.72.89.*